
一切的生活艺术本身,扯上「为什么」与否,总会割裂出不同的生活图景出来。我以为,哲学的诞生,或许来自于人们开始问「为什么」的问题,因为更多的人开始去问本源的事情,而不只是停滞于“这是什么”这件事,尽管,即便是现代人,也不见得能明确所有“是什么”的问题。然而,虽然哲学本身来自于更多对于本源的思考,但这一份思考,却不见得对于个体的人而言,是一件足够好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事物之间的矛盾,往往与解不开「为什么」的难题息息相关。但哲学范畴里都不曾彻底解决的事情,放之生活的图景当中,又怎么能那么利索地得出那个让人不再执迷且能彻底接受的答案呢?
最近有一部剧刚上了,白百合等演员主演的《好团圆》。从标题,大概能猜出来最终的结局大概率会是个合家欢的样子。而我则有一搭没一搭地,在下班后的闲散时间里,看上一两集、两三集。剧情推动到 20 集前后,我也不得不经历着那一种“看着真让人生气”的情绪里。虽然,我并没有真的气愤,但总有一股子道不明的东西,堵在了胸口处,它没那么强烈,却也足够让人不适。
回想这断断续续的观看当中,总不时面对着主人公们之间因为不同的事情问出来的关于「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离了婚以后必须还得要结婚?” “为什么你什么事情都不跟我商量,却只是通知我?” “为什么你要对我说谎?” ……
这些问题问得没有毛病,问得很自然。可我发现,当「为什么」一词真的问出口的时候,你却很难得到一个很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不论彼时的语境如何,它的发生是否与激烈的情绪息息相关,我都认为,现代的人敢于去质疑,敢于去问「为什么」本身,是不同维度上的意识的一种觉醒行为。人们开始不仅仅限制于知道“一件事物为何”,而去问、去想,它之所以为它的原因是什么。
「觉醒」这样的事情,我依然认为是一件好的事情,是证明着社会在不断进步的事情。当「为什么」的连环发问,不停地出现在影视剧作品当中的时候,它本身就是创作者对诸般社会性话题的连环思考,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要、一定要怎么样的,我们对于所有当下不理解和不接受的事物与人,都应当有质疑和确认的权利。没有人非得臣服于某一个人或某一条规则之下——超出法律边界的除外——每个人都有老天赋予的自我判断与决策的权利,这是一切行为可以成立的第一要义。
可我们又不得不接受,问出「为什么」的时候,往往带来的却不一定是让人愉悦的结果。「为什么」发生的场景,通常是在一种矛盾关系里出现,它天然的色彩就是阴郁或暗淡的。其次,前述提及了,「为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直接收到可以成立的答案的。它是一个足够开放性的问题,以至于你说出来的答案,想要成立就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我自己的经历里,即便我的理由是客观可以成立的,但对面的这个人却不一定能听进去并接受而毫无质疑。所以,主体的问者不易问,客体的答者也难作答。这是另一种两难。
是是非非虽然重要,但追求、追问「为什么是」或「为什么非」,既不讨巧,也令人生厌。人说“难得糊涂”,这是一种大智慧。可若长期处在一种糊涂的境地里,却又成为了另外一种悲哀。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