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对心理的暗示,隐藏着极大的玄机。群里的小伙伴们,在商讨着要做一个“减肥”对赌,大致的意思是,三个人三个月一共减肥一百斤计划,为此设定了在我看来相当高的“激励政策”,可以说,凭借此政策,减得好的人能“挣”不少钱。@我的时候,我心里犹疑了一下。在我看来,减肥这件事儿“不配”让我承担如此高的金钱风险。我倒也不图挣别人的钱,但让我有损失钱的风险,我可不答应。
这是五分钟之前的事情,五分钟之后,群里的风貌大转。我开始给我们三个人制定减肥目标和奖惩的细节规则,包括可能涉及到的“通算”法则。减肥大业顿时上升到了像是业绩管理的层面,首月目标已置顶群聊,不成功便成仁!
而这五分钟前后的变化,仅仅只是来自于一个动作和一个数字。这个动作是踏上几个月没有踩过的体重秤,这个数字就是一个我的体重从未企及过的人生高点。那一刻,我的意识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对于自己的体重管理这件事的认知彻底“崩塌”。没错,这个数字,触碰到了我内心对于自己体重“要求”的最高点。我在群里连发了几个“啊”的表情,用以抒发我看到这个数字之后的惊愕、不解甚至于一种另类的“愤怒”。于是,就有了我判若两人的应答。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发展的两面,往往这个两面的临界之处,跟一个数字脱离不开关系。工作时对薪资的要求是,教育孩子时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投资理财对亏损的程度是,人们对于某一些体检异常的数据是……总之,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量化,但往往能触发临界开关引发人不安情绪的事情,却总有可被量化的关键指标。如果没有,要不然是主观上的刻意回避,要不然是客观上距离临界的阈值,还有很长一段安全距离。但归根到底,阈值的大与小往往对事物本身的正向或逆向发展,不见得有决定性的机制或作用,但它对于人心理的变化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一个人,既然能以一个数字作为一个临界的开关对待,这个开关的背后,意味着 TA 对于这个事物的发展方向或价值方向的判断。也因此,面对着同一件事情,它并不具有非常大的普适性。有的人的临界值是 1,有的人可能会是 10。它与理性和客观分析毫无关联。
我记得很有意思的一个数字游戏,是来自于理财或基金平台上,对于某一个产品的业绩描述。比如说我们常见到的“业绩比较基准”、“近七日近似年化”等等。我的一个朋友是个求稳的理财者,所以他选择的理财或基金产品,都是低风险,业绩比较基准在 3-4% 之间的产品。“3-4%”的数字,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又能给人很大的安定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帮他实际计算了他所购买的这个产品的真实年化数据,算上管理费和买入卖出的手续费,如果他现在全部赎回的话,年化收益仅仅比 1% 高一点点。但我在给他计算之前,他并没有任何疑虑。他的感官里,只要写着 3-4%,就仿佛他真的拿到了 3-4%。又因为他是只要有钱就买入,所以他也计算不明白,实际的收益情况如何。而同一时期,他咨询我之后,跟着我买了另外一款基金投顾产品,但因为就只投入了一笔 1 万块钱,所以,他每次登陆平台之后,便只关注于资产值比 1 万块多多少钱。而实际上,即便是在股市大跌的时候,这一款产品都是正收益的水平,年化始终在 3% 以上。数字小,仅仅是因为本金少。
数字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拆解数字和分析数字底层逻辑的能力。但同样是因为它的迷惑性,它也能迷惑人的心智,带给人心理层面的安全感。这就是临界阈值的最大魅力。
能把“临界阈值”玩儿明白的人,很容易掌控他人的内心需求。即便数字大小各不相同,但人性底色当中对于任何事情的不安,从来都是一个样的。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