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承认,我进入到了一种类似于「创作枯竭」的状态当中。我对文字产生了钝感,对于写作本身的热情也不似数月前那般强烈,更多地,是我发现选题库的干枯。于是,我不禁停下来了工作的节奏,在楼下开始了今日的溜达之旅,在东方广场的楼宇与楼宇之间驻足和徘徊,用脚步代替大脑,开始了对这一件事情的反思与复盘。
我想看到最根本的东西,我习惯对一件事情保持本质层面的直觉。所以,我并没有停留在了上述的那些表面的现象之上,而是直接问了自己那个问题:
“为什么会没有可写的内容?”
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它们一丁点新鲜感都没有。一方面,来自于知识与体验“摄入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来自于“消化”动力的不足,即思考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摄入量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这两个月的读书速度,降了许多,这两个月内完整读完的,只有两本书《它们没有脚,但足迹遍天下》和《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期间打开未读完的书,则有五本,都是在阅读当中遇到了常见的状况,好书却读不懂,或者说是自己没能把好奇心坚持下去。只能说,信息的有效转化很高,但信息的总流量却不尽如人意。同时,忙碌的工作侵占了本来就被挤压了的生活,所以一日复一日的生活体验里,少了许多新鲜感的接入。它忙碌,但空乏。而思考动力的不足,既与前者息息相关,又有自己的独立缘由。得承认,无论是何种原因促使,懒惰大概是第一个需要抛出来的结论。而懒惰又是因为自我能量供给不足的直接体现。
所以,归根到底,陷在事务当中,虽然在很多事情在表面上快速收获了结果,但人在过程当中的消耗却没有留够时间余地被及时补足。所以,整个人会持续在一种透支的虚耗当中徘徊。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在知识与信息的有效获取和转化上,出现了滞后的情况。我能感受到自己压力的不断积累,却没有有效地进行必要的释放。我也能预感到能量的不断消散却没有机会持续性地获得补偿。我还意识到了大脑当下选择的那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宕机”机制。
表面现象如此的背后,或许既是一种身体的信号,也是一种身心双方面的生物逆反馈机制。它在用它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以期来用更佳的身心状态,适应这个“突变”的环境。只能说,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在无意识的状态之中,承受了太多不为人知、不为己知的负担。
我在晚上跟好友:爱自己,不是图一时的爽快,而是真的把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当一回事。
这一段话,也说给自己听。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