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编程性与不可编程性

原创

《编码未来》by ChatGPT
《编码未来》by ChatGPT

这一设问的前提条件是,假定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只是一行又一行的代码的产物。

讨论这个问题,很有趣的是,你从不同的立场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人类,你会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仅仅从人的这幅躯壳和肉体而言,人的可编程性,是非常明确的。即便我们的样貌、肤色有差,但我们身体的构造,大到具体的四肢与器官,小到细胞、物质的分子结构、DNA 的结构与构成,是没有本质的差别的。所以,人的肉体,是可编程性的显性例证。并且在生物学里,尽是未解之谜。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实验室里研究的,就是真核生物细胞的核糖体内,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但坦率讲,即便我们明白了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其实根本无法明白,生物物质的作用机制为什么会这样。除了能从所谓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角度来解释外,没有其他可以解释的入口。科学研究的尽头,能发现的总是「是什么」,但无法解答的都是「为什么」。所以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和神学,其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此。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将其解释为预先的「设定」才更加合理一些。而在这个编码「设定」当中,也一定会出现一些 bug。所以,这个世界上会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的存在。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可能是微小 bug 演化出的不同,也可能是代码自行修复的差异所致。

所以,从物质的角度,人显然是可以被「编程」的,并且在现行的科学技术水平之下,这个结论在科学研究的尽头,几乎难以被推翻。

第二重的维度,来自于意识与认知。我觉得这个是个极其有趣的事情,我对其无法做出任何结论,我只能观察。如果说,人的意识与认知也是编程后的产物的话,我只能认为,它们的底层是一样的,而上层“建筑”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影响意识与认知的因素,太过于多样化,除了先天基因上的因素之外,从小到大的环境因素,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责任,而每一个因素的向左与向右、程度的大与小,都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意识判断与认知选择。如果一个人的出生,意味着这个人一辈子所经历过的事情,都已经被代码所绑定,那这个代码所牵动的是数以万计的与其他生命产生联系的代码纠缠,它所产生的“代码容量”会呈现几何倍数的膨胀。地球上有七十亿人,如果每个人的一生只与 1000 人有正式交集的话,单代码容量的膨胀倍数,就已经是超越我们人类认知的存在。

这个逻辑很难被揣测,因为我们是以人类创造人工智能的角度来预判代码这回事,但很有可能,上一维度——如果的确存在的话——所使用的代码,根本没有我们这般冗余和复杂。

第三重维度,我认为是社会维度。社会的发展方式,从来不是革命性的方式,而是不断迭代更新的方式。一种制度不可能立即消亡——即便表面上失势,但底层逻辑上未见得有不同——它一定是反复更新后的迭代产物。这个其实也特别像是我们做出来一个 App,不断增加新功能、修缮旧功能,发布新版本,更新维护一般。其实想想,从宏观的维度,历史中的社会发展,跟创造和维护一个 App 的过程,是异曲同工的。所以,我以为,论「可编程性」,社会组织模式和发展趋势,都是可以被编程化的产物。

其实,让我产生对这个问题的进阶思考,是启发于上午的一场某大咖关于其“高客”人群经营的分享,其中很深刻地探讨到了关于自我变化的观察,还分析到了客户想法的游离。每一个可被探讨的客户案例的背后,所牵连出的是人类世界的极端多样性,既包括意识层面的不可预见性,也包括现实层面的命运发展的不可测性。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运气”之说的话,那运气本身是不是一个已经被设定好的参数指标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越想越具有可钻研性,虽然这是个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但它对于个体的想法,还是有着深远的行事价值。如果你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当你想到这一切无非是一段代码的狂舞,或许你就会更容易放过我们自己。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