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

原创

《留白》by ChatGPT
《留白》by ChatGPT

人一天能接受到多少信息?

这几乎不是一个可以准确量化的问题,但它是一个可以通过体感来回答的问题。我是以为,每个人的每日信息承载量有一个上限,而这个上限与信息的多样性或杂乱程度呈反比。也就是说,当你一日的信息源越庞杂,哪怕单一渠道获得的信息只有几个字,你也越容易到达信息接收量的上限,随即进入到一种大脑宕机,神态疲惫的另类境界里。

然而,信息的接收往往只是这一日的信息流当中的第一步。绝大多数的信息,进入脑子,会立刻进行消化,有所判断。垃圾信息占多数,一扫而过;还有很多的信息是无从判断有意义或无意义,它们便会被搁置或者继续推动向前,才能有所结论。所以,这是处理信息的初级阶段。虽然垃圾信息占多数,但实际上最消耗精力的反而是这些垃圾信息。你可以试着回想回想,是不是刷两个小时短视频,是一件挺劳累的事情?因为看似一两分钟的并不需要太耗费脑细胞的内容,也需要大脑经历一轮完整的处理过程。它看似反馈即时,只不过是我们在处理时选择了一种快速机制罢了,但一样步骤都不会少。

简单处理过后的信息,去除冗余,剩下的便是需要深度处理的那部分了。毫无疑问,从单一事件上来看,这必然是消耗脑力最多的一部分。处理完毕之后,紧接着的便是输出与交互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反馈和交流。在这样的一个机制里,我们才会对那些无法判断意义的信息,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从来产生对应的结论出来。当然,在这之后,大脑还会有一个“归档”的行为动作,以便以后“检索”。

所以,你看,其实这也是一种与“转化率”相关的「漏斗模型」。但它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当你在信息源的地方接收到的有用信息更多的时候,生活与工作的效率能提升一步大的台阶。而当你的信息处理流程集中于单一事件的时候,转化效率也会大大提升。效率本身是一种最自我的正反馈,有时候,高效地工作,看似是一种精力上的消耗,但从结果上来看反倒是一种能量的逆向补足。

但略显无能为力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让自己陷入到杂乱无章的各路信息流当中。看似一日处理了很多事情,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事情的比例,却总不显高。

就像今日的我,从一早到晚上,基本经历了来自于我生活里的各个维度与各个人群的信息交互,从开会、线上交流、线下面谈以及来自于多平台与多人的信息交互,让我略显应接不暇,甚至还有些措手不及。一日里的我,虽然处理了许多的细碎的事情,却从下午三四点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一种相对低能的状态里,这便是信息之于我的“损耗”。实际上,再回观这一日里,这其中的许多信息所带来的虚耗占据了大多数。

中午,我跟同事姐姐们聊起来了关于「专注力」的事情,「专注力」本身对于自己是深度给养的。所以,它是一种化解焦虑的最佳实践方式。在专注的过程当中,你会主动将不必要和干扰的信息直接屏蔽掉,从来换来一个或几个最为精要的事件内容。

当然,这也是对「少即是多」的另外一种哲学意义的解读了。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