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爹妈去应县木塔玩儿的时候,我妈告诉给了她的一个“新”朋友,也是个阿姨。对面立刻回复过来说,“塔有啥好看的,我们村儿里就有个塔”。虽然当时只是一句没头脑的回应,但这十来个字里似乎总能意会出更多的内容出来。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别样的“酸”,但我更愿意以为,这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无知”。
因为这样的一种反馈,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这一代所推崇的、欣赏的、热爱的东西,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历史遗迹或者文艺作品,在我们的上一辈看来,会不会是一种更偏向于虚无的不可理解的存在?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那三天的旅途当中,我开启了对爹妈的另一种观察。我所选择的游览胜地,包括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梁思成纪念馆和古城墙等地方,历史韵味浓厚,同时又极富于艺术魅力。都是古往今来的名胜,但其实没有一个地方是那么容易逛的,想要真的弄明白建筑和古迹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的脉络,实际上是需要更多的知识的积累作为支撑的。不然,你看到的只是一座房子、一尊佛像、一座石窟雕像、一面斑驳的壁画、一座石碑,以及一座木塔,仅此而已,便也谈不上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震撼与享受。
即便如此,我也能够理解,并且部分程度上感同身受。对于历史的钻研,对于艺术的鉴赏,本来就是一件需要门槛的事情。所以,偶尔在北京逛展的时候,我也会如“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搞不清创作者的艺术脉络,从而走马观花一般过个场便罢。
对于参观这一些古迹,我也难以谈得上是多么得博学多知。一方面,我有一些基础性的历史认知,另一方面,我同样还选择了一套颇为专业的讲解音频,它弥合了我原有的知识缝隙,让所有的时间与事件关联了起来。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浅薄的。一千年的文明积淀,哪儿是几个小时就能够搞得清楚明白的?
爸妈在参观里的“表现”是出乎我意料的。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我更加沉浸,甚至于他们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一些细节。在我看来,他们完完全全能够沉浸在这些古迹背后的历史与美学里。他们不停地赞叹这一切的壮美,自言自语道千年之前人类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雕琢出这绝世的痕迹。他们还会跟你探讨,这一路走来自己思考的一些问题。当你看到他们也震撼于其中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一趟来得,超值!因为你不一定非得明白清晰所有古建背后的历史脉络,愿意欣赏并懂得欣赏,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你已经比只顾着拍照打卡摆 pose 的朋友们,离其神韵更近一步了。
归根到底,历史或许对一个人而言,是需要认知检验的,但美是更加广博的认知领域,它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认知门槛。所以,参观的第一步,是需要拥有看到美的眼睛。当你拥有了它,即便是身旁的一件琐碎的日常小事,你也能够看到其中非比寻常的美的踪迹。在这之上,是葆有好奇心。我总是会担心,带他们逛这些景点是否显得更加枯燥,会不会出现我还逛得津津有味之时,他们已经无聊到想要早早离开。但事实证明我狭隘了。爸妈在这些历史古建当中,凭着好奇心的引领,在一个又一个地方逗留、驻足、品咂、欣赏、赞叹,当然,也有拍照。这让我看到了平时我不曾看到过的他们的模样。这样的模样,在他们这样的年龄的加持下,显得更加有韵味,也是另一种美。
我很感谢他们,或许我对于艺术的「可欣赏能力」,也多少来自于基因层面影响和家庭环境层面的包容。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