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长假过后,霎时间有一些无措。工作节奏滞后,大概就是所谓的「假期综合征」。
我不知道,每一个人对于假期的定义是否相同。我对于假期,是五味陈杂的。我既希望于它能够让我的生活得以缓释,我也希望不要因为假期而消磨掉自己的意志,当然,我总是会在假期之后遭遇「假期综合征」的困扰。而常常,这个独自消化的过程,颇难解。曾经遭遇的那一刻,我不禁在想,假期似乎完全没有起到给予我能量给我充电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所以,「假期」这个词的意味,就变得很复杂。你既想要拥有,但却不想亲昵那么久。反正,妥妥的“渣男”思维吧。
在面临这个国庆假期的时候,我便不停地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因为哥们的婚礼,我不得不提早几天回到山西。我的“预防针”之一,便是把工作带回到故里。到阳泉哥们家的那一天,我的工作从高铁开始,蔓延到了宾馆的那一下午。哥们看我忙,甚至于一下午都没忍心找我帮忙。十一之前的最后两天,恰逢分红险的利率调整窗口期,剩余的所有在售产品马上面临停售,而我的几个客户,因为各种原因,还需要我进一步沟通。所以,最后这两天,是我从业以来,打电话频次最高的两天。9 月 29 日,我在太原图书馆里度过,9 月 30 日,因为图书馆周一闭馆,我不得不找了家星巴克,从早干到了晚,遇见朝阳与夕阳,却错过了午餐。不得不说,这个“预防针”使我少了很多的负罪感,按以往我的行事风格,离开北京的那一刻,就是度假的开始。但事后却总会因为自己的少作为而自责。这一回,我倒充分对得起自己了。
第二个“预防针”,是不整日只待在家中或只待在一个地方。我采取了间隔式的时间安排,一日在家中“躺平”,一日外出会友或带父母出游。因为国庆假期对于多数家庭的特殊性,我没有刻意安排太多的社交。作为一名 i 人,让自己的社交能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极其重要。所以,那一夜的酒醉,才显得更加特别和珍贵。
第三个“预防针”,算是我“预谋已久”、终于成形的携父母同行的大同之旅。不满各位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带爹妈一起出去旅行。虽然它也只有短短的三日,但我能感受到父母在这过程当中所显现出的如孩童一般的快乐。那一刻,我觉得,这个假期,好值。是我另一个朋友让我知道,其实现在是带他们出来玩儿最好的时机,因为当我有一天陷入到婚姻与子女的抚养当中时,我大概比较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到站在我背后的他们。所以,趁他们还“年轻”,腿脚利索,多出去走走,哪怕不远,也是既有意义又弥足珍贵的事情。
国庆七天休假,当然我休了八天,我唯独没有往进放任何与工作相关的内容。这是我自工作以来的第一回。即便是做保险之后,我也几乎没有度过完整的一个完全屏蔽掉工作的假期,甚至还会安排客户的面谈。但其实,后来我发现,假期内能聊回来的是朋友,却很难聊出来一个客户。所以,这个假期,我放下了工作业绩的焦虑,完全享受其中,顿觉好爽。它终于成为了我字典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职场阶段的假期。
这个假期之于我的贡献,不止于此。
我在《A 型人格》提到了,我在假期里获得的最大的一个认知收获。总结来说,其实就是三个字,「慢下来」。简简单单的概括当中,其实满是关乎于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关注、情绪压力的处理、待人处事的拿捏、工作与生活日程的安排和处理,以及最重要的,心态上的平衡。但归根到底的本质,是「观察与关注自我」。我提到过,我的身体在年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医生谓之「没事儿」的小状况。虽然那之后我刻意在关注自己身体的压力值,但久而久之,就又变得没有当初那般在意了。
关于「A 型人格」的了解过程,实际上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我终于开始关注自己「焦急」的人生状态,我发现它渗透于我所有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我给工作事项的安排,往往总是插不进多少缝隙进去;我的生活里,已然丢失了慢节奏的内容,连吃饭都是一种机械化的要求高效的任务。然后我发现不对,工作当中我虽然有成就感的获得,但我对自我的认同与否的判断标准,几乎全依赖于这一点。我对生活本身,没有享受可言。我把生活当作了「附属品」。你瞧,本末倒置了不是?
所以,这一次的假期,我开始去仔细地观察和感受,什么事情、什么环境、什么状态,是最让我感受到松弛的?当偶遇到的时候,我该如何放大它对我的影响?这一点上,我要第三次感谢 StressWatch 这个苹果手表应用的帮助。这么说吧,在我开始使用它到假期前,我的压力值在 20ms 以上,系统就自动认为我「状态优秀」。平日里,我很少会有数据上 50ms,但在假期里,我数次迎来了 100ms 以上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据越大,说明压力感越小——而它们都来自于自我观察之后的再次实践的结果。
简单而言,这是一种对于「放下」的刻意训练。比如说,出行时,不再追赶时刻表,而是在既有安排的基础之上,做灵活机动的准备;不做特种兵式的游览,而选择沉浸与“慢”游;不止关注于自己的“效率”,而关注大家的感受。总之,这也是另一种「不追求完美」的刻意联系。但你懂得,这对于一个处女座而言,有多困难。
我想,所在浸泡在快节奏里的人、事、物,都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只有永远不会停的紧张。而紧张的直接导向,对身体而言是心脏的直接负担,对精神而言是对大脑的极度挑战,对情绪与心理来说是一切负面状态的来源。所以,回归到北京的生活里,我给自己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每天只做好一件重点的工作,但同时需要照顾好一件生活里的事情,比如做一顿健康的晚餐,细嚼慢品一餐食,好好泡个脚,出去运动半小时,看一场慢的电影,追一部慢的剧等等。总之,就是给所谓的“快”加一点人为的阻力,让自己能够有时间、精力和余力,照顾到自己,时常保有活力。
累这件事情,与活力本身并不冲突。因为我已经在多日体力的劳累当中,依然感受到了人生状态的活力与兴奋。我想,那才是我一直所追求与向往的人生样貌。
最后,解释一下,今夜为什么这么晚。因为终于得了一夜的闲暇,刷了几集剧,感动于那股子顽强不屈的力量,又嬉笑于那鲜活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个性。这一部剧,我关注时豆瓣评分 9.1,现在9.3。我也愿意将之称为本年度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剧,虽然我只看到了第五集。它也刷新了我既有的狭隘观念,对于主人公张桂梅老师的错误认知,它就是《山花烂漫时》。太好的一部充满能量的剧,推荐给你。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