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家的那一刻,翻了翻一天没怎么顾上细看的朋友圈,歪歪的那一条映入眼帘。我才知道,孔哥总时不时提在嘴边的那句“向宇宙下个订单”竟然真的有这么一本书。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一直以为,这一句话来自于他尊崇的道教哲学,却没想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德国人。果然,无论古今与中外,对于非自然力量的推崇,地球人民都是一个样。
当然,我并不能否认非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毕竟,在我的选题库里面,始终有一篇文章未能成型,它所关注的,便是「虚拟的这个世界」这个主题。对非自然力量的学习或者解读,在我看来是归属于心理学范畴的内容。虽然人们将事物发展的期待寄托于“神秘力量”之上,但实际上无论是“力量”本身,还是说“寄希望”这个行为本身,它们所满足的,根本上是人心理层面的某一种需求。愿望实现了,最让人兴奋的一定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实现之时内心深处的那股子波澜、起伏和大大的满足。但即便最终没能实现想要的结果,人心底的落差,也不一定有想象中那般大。落差的大与小,取决于我们在许愿之外,还做过了什么。
听一位修佛的朋友,她说,“向宇宙下订单,其实是一种愿力。”
是否真的又有这样一种非自然力量,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以为,其实这种“愿力”本是一种氛围,或者说是一种“场”。它的正面促进作用,不好说一定是来自于某种“神秘力量”本身,但至少,当一个人有所期盼、有所愿望之时,会自然地带动自己的大脑与身体,付诸于具体的行为或行动之上。也因此,会促成最后的那个结果——即愿望的达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说,“愿力”是一种“神秘力量”,倒也不完全有错。但究其本质,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意愿」。
我总听到一句话,叫做:
意愿足够大,困难足够小。
现实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也的确在彰显着这句话的真理性。人类的最大能量,一定不单纯来自于由物质组成的这副躯壳本身——尽管它的确有着无与伦比的潜质。人类的最大能量,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前进的原始意愿度。你试着去想一想,当你真的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会拼尽一切全力去奋起追逐它?那些想要拿奥运金牌的健儿们,是不是也因此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强健自己的体魄,最终才能在世界的竞赛场上与顶尖高手们一决高下?
一位老师曾对我说,当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的意愿度足够强烈的时候,他所面对的问题,就成了一道道具体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而当他意愿度不足的时候,他的世界里全是开放性问题。题面你都不知道是什么的话,何来解题之说?
我总有朋友——当然这些朋友里时不时得也包括我自己——总在一些事情上,急切地表达自己特别想要,比如说,想多挣钱,想换个新房子,想在 45 岁前退休,想移民,想离开北漂的生活,等等。然而,时间过去三年、五年,再回头跟这些朋友聊一聊的时候,我却发现,至少目前,为这些目标有所行动、有所作为的朋友,寥寥无几。每一个“想要”落地到具体的事务当中的时候,自然会遇到多种多样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单独拿出来任意一个,都有答案可解。但架不住的是,这些问题会同时出现,然后逐渐消磨人本来亢奋的意志。于是,他的“想要”,可能从 100 分,降到 90 分,再降到 60 分……当它低于某一个“阈值”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了。以至于到头来,他会自圆其说道,“其实现在这样子也挺好”,或者说,“其实我本来也没有这个能力能够做到”。
只是,如果是在过程当中遇到了这些问题导致的退缩,我们还能说,最起码我们已经启程出发了。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提前在了启程之前。所以,我们只能得出来那个所有人都不愿意或不好意思面对的那个结论:我们压根本没有那么想要。
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另一种意识习惯在作祟。东亚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人们,总是在意识层面里,太过于执着与关注脚下的路,却没有抬头仰望星空、眺视远方的习惯。人们总在想,我们的能力有限,顾得着脚下,就顾不上前方。但其实,你不必要多做什么,你也不用执着于二者同时兼得。你只要在行进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暂停一下,稍事停步,抬头看一看星空,看一看你想要的那番绚烂,找到那个方向,再低头稳步向前就好。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