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时钟刚刚转过凌晨 12 点,我放下了手机,打开了电脑,开启了这一篇跨越“时区”的文字。你若问我刚刚在做什么,我刷了大概一个小时的短视频。刷完的那一刻,我竟然有一些清爽。我的短视频里,没有太多关注的人,基本都是算法基于我停留时间长短的数据之后的推荐。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基本上是关于猫、吃播和娱乐八卦的。总而言之,不费什么脑子,纯属娱乐。
我几乎不怎么看短视频的内容,上一回刷大概是半个多月以前。我也几乎不在白天的时光里,用短视频来杀时间,即便是在早晚通勤的路上,你也几乎难在我身上见到它的身影。偶尔的刷,通常是在深夜的时刻,想给自己已经泛空的大脑,放个短短的假。
我曾经分享过「可支配时间」的概念,而近来的我自己,陷入到了几乎没有什么「可支配时间」的困局当中。连续的忙碌,使自己疲于去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拥有「可支配时间」的作用没有凸显,但缺乏「可支配时间」的负面效应却渐渐出现,最显而易见的是自己的能量有一些跟不上了。偶尔稍有富余的时间,我更想要多睡一会儿。但多睡一会儿,在工作之余,又将这本就“贫困”的「可支配时间」又一次压缩。
事情一件一件赶着来,身体和意识也形成了独立的反馈机制,不用别人提醒着你,它们会自发地推动每一件需要我自己投入的事情向前进。这几日的早晨,我醒得很晚,但睁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当天的所有待办事项悉数罗列下来,才能安心地起床洗漱,收拾出门。朋友想约一顿饭,我已经拖了他两个星期了。因为吃饭的时间只能晚上,但我已经两三周没有早于 9 点到家了。
但人终究不是机器,奔跑得久了,它自己就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放点儿假,就像今日的我。我惊异地发现 Stresswatch 在手表中的定期提示中,今天的压力值数据创造了历史的平均新优,我竟然几乎没有收到压力预警或爆表的提醒。但其实,今天依然有数项待办在一件件地完成。回想这一日的经历,似乎有一种潜在的变化是,尽管我处在一件件事情当中,但我的意识似乎抽离到了身体之外的另一个空间里。一切需要大脑思考的事情并没有因此受影响,但我能明显感觉到了这一日身体与意识的底色是放空着的、是漂浮着的、是没有真的在用力的。
这种感受有点儿特别,它让我以近乎放弃质量的心态,高效地完成了拖了两天的播客剪辑;它又让我在面临着今天的社会大事件「延迟退休」时钝感连连;它还让我在下午的谈判事务中和夜间的八卦里,陷入另一种不解的迷离当中……我只能说,这一天,我的大脑选择了另一种模式,它不想跟任何一件事情较劲,但凡让它多运转半分的事情,它都拒绝了。但它并没有影响任何一件事的发展,它以它放空的姿态和自在的节奏,一个接着一个处理当下需要它解决的事情。此刻回头看,这一天的事儿,竟然没有一个未解决,而明日的事项又都提前有了具体和更妥帖的安排。
放空的身体与意识,或许不仅仅需要足够的睡眠,它们只是更需要放慢的时间,让它们能够闲散、平和地回归到生活本源里。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