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保险公司,有一套自己的招人标准,其中最“扎眼”的,大概是许多人并不理解的“不招同行”这件事。因为“不招同行”,所以就势必要在培训上下功夫。于是,它创造了全行业时间最长的三周全脱产职前培训,培训内容的本质,不在于保险,而在于如何挖掘客户的需求,如何做专业化的销售,这个过程,基本上可以说是手把手来教了,包括话术与脚本,都是编写好的成本的教材,真真地是把所有的候选者当作职业小白,甚至是销售行业小白来对待。
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听到很多杂音,包括新人结训后展业的过程里,也会有不少人说,我明明不需要按照标准的服务流程来就可以顺利签下单子,为什么非得绕那么一圈,说着自己都说不利索的拗口的话,最后还把客户说懵以至于反而签不了单呢?
我在我四年前做新人的时候,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我既往的工作经历里,既没有销售的角色,也没有金融的背景,更没有现成的客户,不用这一套销售“工具”,我就是个“白痴”,不会做销售。所以,我只能按照培训里的内容,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走,直到这一整套销售与服务的逻辑烂熟于胸,真正成为了长在我身上的东西,现在来看,它被称之为技能了。当然,最初的那个阶段,我也一定因为自己的生疏,而错过或推迟了一些本就信任我且不靠专业就能立刻成单的朋友。但我还是很“教条”地那么去做了,因为虽然我不知道,我不做会不会失败,但我知道,我做了就有可能成功。这四年以来的事实证明,坚持这份“教条”,是有很大意义的。
在招募和管理新人的过程当中,我也有一些我自己的观察。我发现,总有一些人跟我是一样的“开局”,他们同样也选择了与我一致的工作方式,也同样很惊奇地能看到,他们出成果的反馈速度,远大于我们对他们最初的期待与想象。一个人在销售这件事情上的“拙劣”与“木讷”,恰恰成了一种销售优势,看似一板一眼的销售流程,对于这样类型的伙伴而言,赋能的程度反而更大的原因,跟我当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在销售这个领域里既没有第二个“选择”,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这个过程,像极了在“磨刀”,每一次的尝试与历练,都让这个可复制的流程,逐渐清晰明朗起来,逐渐可落地,逐渐磨炼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倚天剑”或“屠龙刀”。学习与实践的双重结合,让知识内化成了技能。
而相对地,对于另外一些伙伴,尤其是初期签单率很高的人而言,“标准流程”在现阶段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番销售技巧与能力,凭借着以往的经验优势或者行业资源,快速为自己积累到第一桶金。但这样的伙伴,又会逐渐分化走向两个方向。更多的人会快速离开这个行业,原因很多样,但本质上是因为客户的开拓上很快出现了断档。少部分人,会很神奇地回归到“标准流程”里来,重新学习和实践,给自己本来就优势的销售技能,添砖加瓦。
无论是对于第一种没有退路的人,还是第三种回归的人,他们都是极其勇敢的人,因为他们都在刚开始或者过程中,选择了“重新出发”。甚至在我看来,第三种在过程里打破自我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刚开始就直接清零的人。
我并不是吹嘘,自己公司的这套流程多牛逼,我只是想说的是,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生存法则,生存法则之下,想要更长远地存活下去,也有一条普适的黄金线(golden line)——什么是适配于最广大人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准则。但无论它是什么,对于一个跨行重新开始的人而言,打破自我,是第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哪怕你有着充分的沟通能力、销售经验或是雄厚的金融背景,你都需要让自己整个“破碎”,重新成为一颗种子,回归到土壤里生根、发芽,向阳生长。挪活一棵树的成功概率,一定远远小于让一颗种子萌芽的成功概率。但我们总是忽略了,一颗种子的生命力,是它全生命周期里最强的阶段。真实的种子可以跨越严寒、酷暑,甚至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时代,都依然能够发芽成活。
于人的心态与成长,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你当下,面向着的是什么,正在经历着的又是什么,时刻能够打破自我,时刻能够接纳自己回归到种子原点,才是积蓄能力与能量的双重选择。人的潜力总是无穷的,但在“种子”状态的时候,才是能量最为强大的时刻。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