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倒影

原创

给新人伙伴讲了点新内容,讲完之后,小伙伴问:

“G老师,你为什么没去认证讲师呢?”

这是最近几天第二次遇到同一个问题了。我在脑海里往前捯了捯,发现我好像从来没有真的刻意去往这个方向多发展一步,尽管好像是两年前,有跟内勤的同事,提了那么一嘴。人没当回事,我后来也忘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以往我总认为,当老师这件事儿,自己还没有到「够格」的程度,心里虽然有过那么一些执念,但动力上与动作上,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反正你如果想要邀请我讲点什么内容,我会好好准备讲上一番,但你没有需求的时候,我往往也没有太大的想法。毕竟,当老师、讲东西这件事情,终归还是要对学生以及学生的时间负责的。而且,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当老师。

公司的讲师初筛标准,很简单粗暴,只看业绩或荣誉,而不看是否真的适合。尽管初筛之后还有培训,培训之后才会认证,认证之后才能上岗,但我们都懂,都到这一份上了,只要不是差得特别凸显,能够将课程内容完整讲解下来,认证这个事儿,不至于通过不了。更何况,大家都是保险行业的“鸟”,表达能力总归大概率比其他行业强。所以,当我回想起来,我印象当中那唯一一次报名讲师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顺道就犹豫过去了,那个时候自己的“摇摆”之处,大概还是觉得,这与我所理解与认知的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标准,有所不同吧。

当然,说这些话的前提是,我也的确认为自己是适合或擅长做老师的。「好为人师」本就是我身上一块不太容易撕下来的“标签”,我也的确在这么多年的职场经历里——不只是保险——积累了很多的带教和培训的经历,甚至部分程度上来说,我有一套我自己的适配于教学本身的方法论在。但我终究还是不够勤奋,还是懒,我并不喜欢重复的事情,也不喜欢纯粹教条式的教学。我喜欢的是开拓新的内容和新的课程。它们能够锚定解决一些实务中的问题,满足一些具体的需求,解答一些持续性存在的疑问,给下一步的行动提供指导方向和工具手段。我想,它们才是我更想在“当老师”这件事情上做的事情。但回看过往,我实在是懒。有一些小课的邀约,我总是本能地拒绝。但偶尔答应的备课过程里,我又会拼了命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课程内容,以期做到真正的有用,而不是旁人看来可能的知识上的炫耀。

讲课与分享,终究是两个维度上的事情。分享本身,炫耀居多,可借鉴与可复制的内容可以说少之又少。而讲课,是授业解惑,是将工具与手段交到需要的人手里。分享不用负责任,我只要通过分享,能让你觉得我牛逼就好,但讲课是需要对学生付出的时间和授课的内容负责的,甚至是负全责,同时你还必须得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所以,为什么说,好老师难求?因为能做到负责任,本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我在当老师这件事情上,心态上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的确在几次讲课的经历里,感受到了来自学生的能量上的“反哺”。你在讲课的过程里,是能够看到和感受到学生的一些解惑后的变化的,它是一种极其正向的反馈。但另一方面,当老师是需要极大的精神能量支持的,毕竟,老师在课堂之上,是“掌舵者”和“领航者”的角色。而表达、管理与引导,本就是耗能极大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老师这个职业伟大的原因,哪怕 Ta 只是企业里的一名培训讲师。

但我也不得不说,无论哪一个领域里的老师,在我的标准里能称之为“合格”的比例相当之小。包括我现在的公司里,即便在同行业内,我们的培训体系已经是绝对的佼佼者了,但我依然认为它有非常大的可进步空间,尤其是在讲师队伍的培养上,应当去锚定至少 80 分的目标去,而不是觉得停留在 60 分就已经自觉了不起了。当然,我的标准自然显得有些严苛,毕竟在职场复杂的环境当中,能够做到 60 分就已经要越过“千难万阻”了。所以,这种标准,更多维度上,只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而非旁人。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