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无休的状况,莫名有一些酸与爽。但也不得不说,的确少了许多真正意义上能够停下来默默思考的时光。我们的工作属性里,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社交、表达、交流、沟通占据了工作的大半壁江山,所以你也可以将我们称之为,纯粹的与人打交道的那一波人。所以,很多人总在问,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 AI 代替,但在我们这里,我们却丝毫不做担心。AI 或许智能、科学,甚至窝心、暖心,但 AI 终究只是个服务的模型——在我目前狭隘的视角里——它很难满足人们对于社交以及有价值社交的真实需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深,怕不是 AI 所能轻易揣测得了的。
但不得不说,无论是社交还是表达,是个能量消耗的过程。但其实,每个人的能量转化链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表达这件事情上,会经历完全一样的输出路径。也因此,表达与表达的相遇,经常还会相撞,不只是内容之间的融合或较量,更是能量之间的交织或碰撞。这个世界里,没有 100% 意义上的默契,再亲近的个体之间,就一件事情上的看法,也总有不同。这才赋予了表达与交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下午开会的时候,我们扯到了一个完全无关的话题,关于起名儿这件事儿。我们举了一个身边的某个团队起名的例子,一个在我看来很简单的词,四个人的理解是四个方向。我说,乍一看我总觉得这个名字是一种女性化的象征;另一个参与者说,乍一看这名字,总觉得与种地有关;第三个人则说,这个名字的谐音明显寓意着团结、兴盛;而第四个人却表示了“人丁兴旺”的意思。那一霎,我莫名觉得有些有趣,一个很简单的由两个字构成的名字,四个人解读出的意味竟然完全不同。
而这个名字,只有两个字。两个字的出现,能引来一番热烈的关于其中含义、意味、愿景的讨论,触发出甚至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更不用说,我们所可以完整表达的由数个词组构成的一句话或一段话了。
无论是一个名字、一段文字还是说出来的一段话,它们都是表达。只要是表达,就意味着主观色彩的浓重,“我”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我”面前的“你”,会轻而易举地读懂它、理解它。但其实,即便是一个客观发生的所有人都知晓的事情,“我”的观点如果没有前因与后果的映照,对面的那个“你”并不一定能够轻松掌握其中的发展脉络。但对面的“你”,也会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你”会认为,“我”讲的事情的前情基础,与“你”的认知是同样的宽度与厚度。于是,同样的一个事件,“我”与“你”得出的是不同方向的推论,甚至有时截然相反。
互联网公司有一套很流行的理论,叫「拉齐认知」。其实说的,就是沟通法则里,让所有人在同样的一个起点,朝着同一个方向,去看待一件事情,这是使项目顺利推进时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它有它的弊端,是封锁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好处显而易见,眼往一处看,力往一处使,团队杠杆的力量便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保险公司的团队管理里,这是另一种「左右互搏」,最后不同团队总会形成不同的平衡模型出来,但大体上的策略,总还是「求同存异」:在意见上尊重各方,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