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读完

原创

昨天说起来了最近在读的那本书《它们没有脚,但足迹遍天下》。这本讲解植物迁移史的小书,字数不多,章节很少,厚度也很薄,一共 155 页。但内容的选题角度很有趣味性,如果作者把这本书写成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的话,一定是很枯燥的那种。但他没有,他以拆解故事的叙事方式,把植物的历史迁移研究融入到了人类的历史演变当中,通过独立的历史事件,和典型的植物个例,来尝试为更广大的读者来讲述,植物迁移里的那些个“未解”之谜。

我对它的兴趣的唤起,首先是这本书的容量很小——俗称字数少,当然,其背后延伸出来的知识与思考是无限扩张的;其次,我本科是学生物的,对于生物学的内容会带有天然的好感;第三点,非常重要,它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写作的书,而不是面向专业者的学术书籍。能够面向读者写作的人,在我看来很厉害。这往往意味着,你的写作风格,是需要迎合更广大读者的阅读审美和品味的。你的内容选题、叙事结构、写作手法等等,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于表达自我,而要将读者的喜好放在更靠前的位置。

为什么说这样很难,尤其对于独立写作者而言?以我为例,我当然希望看到自己写的文字,能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与喜欢,但前提是,我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梳理与表达自我。我并不是一名专职的写作者,当下的我也不依靠写作谋生。所以在处理我与读者的关系之间,我的天平会倾向于自我更多一些。当然,写作的过程,也是成长与进化的过程,它不仅仅在于思考与表达的深度上,更在于写作本身的技巧上,包括用词、修辞、结构、逻辑、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所以,当一个人不停止写作的时候,Ta 势必会在自我与读者之间达成一种独属于这个创作者的平衡关系——既不委屈自我,也不推开读者。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意大利科学家,也是本书的作者,斯特凡诺·曼库索做到了。

这很难得。这几年里,我读了很多类似的书,它们都可以算作“科普”一类,只不过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社会科学,内容涉足了包含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范畴。但不得不说的是,作家与作家之间,在讲述“科普”一类故事的时候,有显著的写作风格上的差别,有的人与其他作者相比,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他们都能把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选题内容说清楚,但很显然,有些你读进去了,有些你读不进去。我们总是将读不进去的书归因于自己的知识薄弱,或是书中的内容过于晦涩与深奥,但其实,我认为,一切让读者读不下去的书,都是作者的“责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与读者没有关系。豆瓣的评分,体现的是80% 以上的读者们的意见,但有些作家显然并不太在意这 80% 的读者的看法。当然,我不认为这有所谓的「对与错」的区分,一个作家能够将自己所想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准确表达出来,Ta 就已经是“政治正确”的了。至于说能让读者读进去、读尽兴,是更锦上添花的事情,是更加“对”的事情。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自己是自己作品的读者,而自己又可以部分程度上代表着这世界上同一种类型的读者们,所以「面向自己写作」本身,就已经圈定了与己类型一致的读者们的阅读偏好。能满足更多的读者们的读书审美固然很好,但能满足一小波,也着实不错。

《它们没有脚,但足迹遍天下》的趣味对我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文字容量的“娇小”又是确定的。所以每读一章,就少了一章。于是乎,每日早高峰的通勤阅读,我便克制到只读其中一章,不再像读其他一些书一样,刻意追求读书的进度。我更在意的是,让这种读书的“爽感”,出现在更多的日子里,让这一份独有的多巴胺分泌的感受,多延续几天。是的,我竟然会不舍得读它,太少见了!这是一种读书欲望上的进阶满足,没想到,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我竟然找到了「延迟满足」!

好在,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是“植物”系列的第三本,也就是说还有已经出版的前两本《它们没大脑,但它们有智能》《失敬,植物先生》可供我“享用”。有一位名人说过一句话,我现在觉得愈发得对,他说,与其去盲目地读书,不如专注于读一个你认为品味匹配的作家。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深以为然。而从此时起,这个作家列表里,又多了一位,斯特凡诺·曼库索,那个“改变大众生活的二十名意大利人“之一。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