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说真话

原创

遇到了一个沟通场景。如果按照我以往的沟通习惯,我会先同理对方的需求,然后为自己的想法做个铺垫,最后跟对方达成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双向共识。这个过程当中,我当然有一个沟通的底线是“不说假话”,但难免会出现“弯弯绕”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当真相本身有“残忍”的那一面时。

而你们都知道,我的本职是一名保险从业者,我所要面对的许多真相,包括客户的身体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关系风险,其绝大多数的本职,都是赤裸裸且略显残酷的。当你无法摸清对面这个朋友的接受度的时候,你就会试图在情绪端做好充分的铺垫,再一点点转到对应的那个真实的事情上。中间难免有所“渲染”,包括一些沟通技巧的运用,甚至也不乏一些言语之上的“美化”行为。它不仅仅出现在业务当中,也成为了我在许多事情沟通里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有一个我先入为主的意识,是「我认为 TA 接受不了如此这般的真实」。

这在推进事情的进展上,有它的好处。它会让我的情绪更加稳定,也可以让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掌控内,尤其是不因双方的情绪变化而影响事情的进程。但它有坏处,显而易见的便是时间维度会拉长,沟通效率并不高。你的每一点试探,都是需要时间成本的。所以,很多时候是需要直接坦然地说真话的——这种真话既是事实的真,也是态度的真——哪怕这个真话天然带着一点儿“狠劲儿”,哪怕这个真话会可能触碰到对方一些“逆鳞”。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一方面其实来自于实践过程当中的摸索,我在不同的个体间做了一些并不严谨的“AB 测试”,当样本量逐渐积累,二者的结果对比之后的结论自然就浮现了出来。另一方面是另一种维度的思考,我在想的是,「真相」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诚然,想要让真话说出来,同时还想让真话发挥它本有的力量,它大概率会带有一些“刺耳”的声音,它也势必会揭露出大家不一定愿意面对或者接受的现实。但真话的背后,并不只是这些,这要看我们说真话的动机是什么。我以为,当我们的那个动机足够真诚且利他的时候,即便是残忍而赤裸的真相,也天然带上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关心、安慰和温情。「我是为你好的」,不是一丝念想,也不是云淡风轻的一句言语,而是真的能够通过真诚的沟通,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推动对 TA 好的这件事情能够向前发展,这才是「我是为你好的」的发心的意识与行动的双重力量。

「敢说真话」的挑战,来自于“敢”,而不是“真话”本身。能真的迈出那一步,对你对面的那个 TA 真诚地表达你的真实所想,让 TA 有所触动,帮助 TA 往更有利于 TA 的方向多走一步,很不容易。但这个“敢”,很有意义。尤其是当没有人在 TA 的面前点明这件事情的利害的时候。当然,“敢”之时,不一定是以“勇”的形式。这又是另一个可以细致探讨的话题了。

现在再复看,我之前曾经遇到的那两起发生在同一个朋友身上因投保而来的沟通不畅的案例,或许就有了解法。事情发展到后来,我甚至会在给他拨电话前“胆战心惊”,他在这个过程里是“一点就着”的个性,他也是一个脾气和情绪会左右当下理智的人。我在与他的沟通里,为了不希望沟通的一些略显“残酷”内容变成“导火索”,而采取将“真话”包装到一团“棉花”当中的形式,来一点点让他碰触到那个真实的内核。但显然,它并不有效。因为即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当他最终触碰到那个“真相”的时候,依然会“原地爆炸”。我畏惧于这种情绪上的“易燃”,而我又是一个不喜欢与人发生莫名冲突的人。但当你越往后撤的时候,这股子“炸药”的余威便会对你更加紧追不舍。

但现在以及之后,如若我俩还会出现投保业务上的交集的话,我会对他说:

“如果你想要事情有好的发展,想要顺利承保,保险专业上的事情上你没得选择,你只能听我的,不要不懂就瞎 BB,不配合还要摆弄和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这个 case 就不要来找我。不然我就算替你想得再好,我也没能力真的帮你解决问题。”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