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的心情 | #芒日闲话

原创

人的读书趣味,大概会有不同的转折点。以我为例,小的时候只喜欢读小说。名著类的不必讲,人生第一本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翻了不下五六遍,书都已经“破烂”不堪。然后是哈利波特系列,简直成为了我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最迷恋的读物,没有之一。后来开始读侦探和悬疑类的小说,高中的时候开始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侦探”系列小说以及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工作之后开始迷恋起了东野圭吾。实际上,对于东野圭吾的小说偏好,也分为不同的阶段。而我比较偏好于他成熟时期揭露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作品。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已经有了偏好上的转折。读小说不再只是读个趣味和热闹,而是想从中看到作者更加深邃的思考。

高中的时候,因为同学的订阅,我也开始读起了文学杂志《意林》,甚至在我上大学之后,还时不时会去买上一期读一读。散文类的文字,有一个阅读上的优点,就是篇章通常比较小巧,虚构的不多,纪实类为主,读起来没有什么负担,往往又能通过文字,链接到不同的生活体验里。我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一直到高中都在订另外一本杂志,名曰《儿童文学》,这是一本在我小时候,风靡一时的文学读物。但为什么直到高中我都还在买它?其实读过的人就知道,《儿童文学》里的文字,不见得只适合儿童来读。就像是郑渊洁的小说《金拇指》一样,成年人读来一样深刻。

我的读书经历里,中间其实有一段 gap 期,基本停滞了读书这件事儿。尽管买书与囤书,是一种别样的喜好,但往往囤下来的时候,就再也没有翻开它们的那一天。这个过程经历了少说三四年的时间。

再开始读书,就是大概两年前,已然三十多岁的年纪的事情了。曾经最读不下去的非小说类读物,却成为了我的“座上宾”。开启这一轮阅读的那一本书,是在财商教育领域的启蒙读物《富爸爸穷爸爸》。那时,我才发现,真正面向读者写作的非虚构类、非小说类的书,是另一种我不曾想象过的样子。于是,纪实类、传记类、科普类、经济类、心理学类、历史类、社会学类、纯文学等读物竞相登场,唯独少了的,是小说类的书籍。我抬头看了看书架上这两年的“已读”,称得上是小说的,大概只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伯庸的那一本《太白金星有点烦》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地下室手记》了。但其实呢,我的书架上陈列着的未读的小说,大概还有七八本的样子,但我始终找不到与它们相约的契机,再重新打开它们。

今年,我除了续订了「读库」2024 的中计划(M)之外,还联合订阅了小说类的 Mook《收获》。不得不说,《收获》在订阅这个角度是超值的。我以为就一年春夏秋冬四本长篇合集,竟未想到,每两个月还会再给我发一本常规的中短篇小说合集。

我还记得第一本《收获》到手的时候,我读了第一篇,那是一篇讲述皮影戏的中篇小说,但我读至未半,便再没有继续读下去。后来已陆续收到了 5 本《收获》,直到昨天晚上,它们都崭新地落坐在我的书桌上。只是昨天难得放松了半日时光,临到傍晚,琢磨着少了些乐趣,便随手翻开了《收获》的「夏卷」。它收录了四则长篇小说,很有缘的是第一篇,它的故事创作背景,是山西太原。当然,这是读到第 n 个章节的时候,我才发现的一条线索。而我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才猛然发现,我其实已经太久太久不怎么读小说了。之前不是没有翻过,而是总觉得少了以往的许多趣味,难以再读下去。

我这时,才知道,这与我的读书心情与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小说在我日常生活里的作用,偏消遣和娱乐多一些,所以阅读它们需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情与放松的生活状态。你如果让我在早高峰的地铁上,抱着一本小说来“啃”,我很难真的做到“津津有味”。就像如果让我在旅行的高铁当中,去读纳西姆·塔布勒的风险四部曲,我大概也会彻底宕机。所以,我在旅途中,永远也打不开一本非虚构的书,而在上下班的旅程里也永远打不开一本小说。它们就像在跟错位时空的我谈恋爱一样,没看上眼,也不对付。我才发现,原来,我并不是不再爱小说了,只是爱的空间被压缩了。

当然,这是一种极好的事情,重新从小说里得到“刺激”,收获愉悦。这种快乐之感,相对于新鲜知识与认知摄入后的醍醐灌顶,是一种互补,是另一种补足。这种快乐,可能会是一种叠加 buff 之后的双重或多重快乐。它更高级,也更绵长。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