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民间

原创

Photo By HH
Photo By HH

忙碌工作的两面性非常极致,虽然一方面可以将一切关于内耗的情绪进行遮掩,人生看上去更加充实且有意义,你也少了许多的时间在人生的意义里徘徊,但另一方面,当工作充满了生活的时候,便没了生活。

我不怕没了生活,却怕没了生活的体验。连着许多日里,我每日文章的更新只能在回到家、洗完澡、临睡前、靠在床头的那一个小时里完成。但从老家回来之后,身体发生了「早早瞌睡」的基因突变,脑子一过23点就开始宕机,已经有好几次,我都是在半睡半醒里,写完了当天的文章。甚至有那么两篇,只写到了“半成品”的水平,因为那两日,写着写着竟睡了过去。再睁眼时,一个小时过去了,思绪断了,文字的内容也就连不起来了。索性不管不顾,也就那么着发了。不过当第二天清醒之后再看时,倒也觉得写得不差。有些事情,结不了尾,不见得不完满。

但我的确是有惋惜的,这种惋惜是我回乡之前从来不曾意识到的。或者说,在那之前,我从未认为自己的生活体验是空乏的。大城市里充斥着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3000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每日发生的故事理应更多更丰富。池子大、鱼多的地方,有什么理由体验会不足呢?但回乡体验的5日里,算是彻底推翻了我既往的认知。鱼多的地方的生活规则与鱼少的地方并不相同。大家为了“抢食”会一拥而上,也会在“食多”之处簇拥与徘徊,“没食”的时候又会一哄而散,各去归处。没有人会真的在你的生活里,慢慢行走。你在早高峰的地铁里,会与几百人相逢,但你不会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有上那么一小段对话,更别提在彼此的生活里游走。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北京的生活体验是贫乏的,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观察你,你也不会在意多少其他旁的人。即便你在陌路当中,观察到了一个感兴趣的人,你也几乎不会因为好奇心驱使,而前去与Ta搭讪,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碰撞”。

小地方不一样,人是真的少。一个新的“外来人”的出现,大概率会引得旁人的一些观察。小地方的人,也更胆大——用流行和时髦的话讲,e 人是真的多——他们与你擦肩之时,很可能会问起来你是谁。巧的是,你也不会觉得这种问题多违和、多突兀,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你甚至会配合着,回答一下 Ta 的问题。

人们常说「边界感」。又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我们在大城市里,努力维系着的那一份「边界感」,在小地方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拥有了如此松弛的心境,获得了这不一样的「安全感」。不得不说的是,农村是个很极致的地方,许多人性当中的“劣根性”在这里表现得赤裸裸,但淳朴与纯粹,又恰好是这片土地的固有底色。或许,以城市人的视角来看农村,本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降维打击”,你知道这里或许有你不理解的“奇葩”事,但你又知道它们根本没什么威力,也不足以伤害到你半分。「与己无害」,是那一种「安全感」和打开自己的「底气」的真实来源。

躬身入局,是体验生活的最佳方式。一个人对于生活有多大的感悟,往往只有身在局中的时候,才能摸见命门、领悟三分。我不能完全割裂地说,在北京的日子里没有生活。我只能说,北京的生活里,往往只是我们自己(包括我们自己的家庭),很难真的拥有其他人。对于北漂一族而言,我们的亲人不在身边,我们的亲族关系在过去被我们亲手割离,而社会化的关系里,最亲近的友人在异乡,绝大多数的工作当中又很难真的建立起稳固的私交关系。最终,所有人都成为了各自独立的“孤岛”。“孤岛”本不可惧,但这些“孤岛”往往只通过连接到“大陆”上才能建立通路,彼此之间鲜有“串联”。社会文明的发展场景,旧有的模式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是网络式的“串并联”结构,但现在的场景里,尤其是大城市的环境当中,大家的关联模式,更多的却是“并联”式的结构,彼此之间,只通过“共有”的渠道或关系产生交集,比如工作或是某一类社交场合,而独立的“串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被逐渐弱化。

这与个体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现今的绝大多数人,不需要依赖谁才能活。这当然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只有物质文明达到一种高度的时候,个体的“自给自足”才能在更多的维度得以实现。但同样,这种“独立”的背面,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不得不去面临生活体验当中的局限性,其中包括社会活动参与面的狭窄,以及观察事物时的单一视角的问题。换句话说,生活的体验很难像上一辈人那样得充分,也难以接触到更加触动人心的人间故事。

这对一些人来讲,或许不成为问题。但对于我来说,是另一种意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极大触动。如果我没有短暂地偏移过北京的生活的话,这大概率也不成问题。但直到当我乘上回京的高铁的那一刻,细细琢磨与回想这三十多年里经历过的一切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即便我在北京经历了绝大多数的事情,但我的人生体验却贫乏单调到可怜。后来我想,生活模式的不同造就了体验上的差异。在北京的忙碌生活中游走,虽然事情众多,但生活的体验感全浮于表面之上。我们肆无忌惮地在横切面上野蛮生长,却鲜有精力与时间在纵切面上向下挖掘和深度探索,所以生活体验难以更加深刻。

我们拥有了很多朋友,但称得上交心的人却少之又少。正如每一次,当我问起我的客户们,请把你身边“你发生什么事情最能帮你张罗事儿的人”填在紧急联系人的名单中时,绝大多数的客户,都会沉默半响、细想三分。虽然名单最终都给到了我,但我知道,在这个思考过程里“得解”的客户,也就十之有一的比例。毕竟,这个问题,曾经也真的难倒了我。

所以,这会成为我另一个人生的方向,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人生的目标。让自己扎入到生活当中去,才是不枉来这世上走一回的最鲜活的人生。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