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读它?

原创

给《山西文学》投了篇稿子,尽管我也搞不清楚,那一篇讲述农村与文明的文章,究竟应该投到“非虚构”还是“散文”里,尽管我也知道,这一篇并不成熟的文字,大概率也入不得编辑的法眼,最终被拒。但尝试这件事情,本身就尤为可贵,选择从家乡的刊物——实际上《山西文学》在文学圈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开启第一步,总归是恰当的。当我认为自己写的东西,越来越值得“回味”的时候,是我认为应当让更多的读者读到它们的时候,所以,自然就有了这样的一种“投稿”的动作。作为一名写作者,无论是职业的还是像我这种爱好者,一篇文字能够让更多人读到,让更多人获得启发与共鸣,让更多的人认可,是让写作者的我们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是一名对自己的文字很认可的人,也可以看作是一名极度“自恋”的写作者。我有两部手机、三个微信,它们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当一篇文章发表之后,三个微信会在不同的时间点,打开这同一篇文章,仿若三个真实的人,假设三名不同的读者,来读这同一篇的文章。我会认为我是三个个性鲜明且不同的个体,也会在想象他们读到这篇文字时,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一如我会想读到这一篇的你,是个什么样画像的人,有着怎样的思考,又会有何种的观点?这是作为作者的一种特权,当我的文字得以呈现在你面前之时,我就拥有了那个想象的优先级。

然而,这种想象,终究还是空虚的,没有支撑的。尽管最近的文章,莫名被微信推进了一个奇怪的“推荐池”里,它们流量虽然并不大,却很持续。一周七篇文章,竟然有五篇的阅读里“推荐”而来的读者占了绝对的优势。但这些内容,相较于之前发表的,不见得有多大的不同或是优势。写作本就是一件持续性的动作,不可能存在这突变的那个奇点——在这之后就变得多好,而之前能有多差。

但我很感恩,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的标题不具备标题党的特点,也不那么能够抓住人的眼球,吸引人而来。当有一个人,在自己公众号的推荐列表里,恰巧看到了这一篇题目里仅仅是由简单到不行的几个字拼凑起来的时候,还愿意点进来,这就是对这一篇文章最大的“恩德”了。当然,我很明白,把标题改个样式,吸引进来的“花花草草们”,数量上可能会翻不知几倍(毕竟以前也做过尝试),但我还是选择了克制。当克制之后,还有人愿意光顾,可不就是一件值得感恩与庆祝的事情嘛。

公众号的后台,对于每一篇文章的读者“标签”有一些数据上的支持,比如说,读者的年龄分布与所处地域分布,以及感兴趣的领域标签。大概这些数据的提供,还是为了帮助号主们加强自己做号领域的内容影响力。但我看到数据的时候,不免还是愣上了一愣。毕竟,谁能想到,一个不存在“男色”基调的公众号,其读者偏好里排名第一位的竟然是「帅哥」,其次才是诸如「摄影」「旅行」「文学」一流的偏好。年龄层面则更出乎我的意料,45+的读者朋友们,往往能占到某一篇文章的 50% 以上的比例。这让我不免好奇,这些个热爱帅哥的 45+朋友们,他们究竟在真实世界里是怎么个样子。

后来我发现,琢磨这些数据,对我来说的意义总归不大。因为样本的不够充分,分析的偏差也就会越来越大。所以,又回归回开篇的初衷,或许不同类型的让样本量变大的方式,才是能让自己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能有所得的关键。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