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凌晨 0:30,我终于在一番折腾之下,将我们全新播客「扯单」的第一期音频,全部剪辑完毕并成功上传至各个平台,以供审核。8 月 7 号是个开业的吉日,所以无论如何我都得卡着凌晨 12 点前,将这期播客发布完毕,当然,平台的审核周期显然已经比一年以前长很多,所以,等你们看到我这篇文章发布的时候,是否能听到这期播客,权且交由命运吧。

新节目,其实从录制到剪辑,都遇到了不小的问题或是挑战,可以说从前期到中期再到后期,没有一个环节是极其顺畅完成的,尽管理论上来讲,这对于曾经已经有过一年播客技术经验的我而言,不能算是难事,但新节目新气象,连带着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好在一个一个也都顺利解决了,只不过前前后后也着实消耗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扯单」的第一期,险些“难产”开天窗,也是在后期上遇到了很多细碎的问题,还想要在原先的后期制作的逻辑之上,增加一些额外的趣味。当然,第一期只要流程能顺一遍,之后的每一期按理来说,就不断复制成为肌肉记忆就好了。
我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后期是一种再创作,但其实剪辑的工作里,大概有 70% 的动作属于机械性和重复性的,理论上这类工作是可以交给 AI 或者自动流程来处理的。只是很可惜的是,AI 语言大模型在声音的处理上,还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率和有效性。不然的话,我大概能够节省出来至少 4 个小时的时间,来做一些别的更能体现自己能力与价值的事情。虽然,剪播客这件事儿,也已经是个技能了,也能让我去市场上接接单了,尽管它廉价得很。所以,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活儿外包出去的。
我的另一个技能,大概跟人生规划,有所关联。
我时常会收到朋友的“邀约”,想通过与我的交流,来帮助他们梳理梳理自己的生活或是人生。而我常常会给一个建议,我期望他们可以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来,其中门槛最低的,当然是写些东西。其次是录个音、拍个视频。但如果同为“深度思考”的内容范畴的话,其实录播客的入门难度是要小于写作的难度的,不考虑视频拍摄质量只考虑内容深度的话,当下拍视频的难度或许要更小。但无论哪一种,用纳瓦尔的话说,我们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媒体”杠杆。为什么我一直坚持要做“播客”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应当为这个世界,也为我们自己,留存一些隽永、长青的有更大价值的东西。它们不因任何原因而被湮灭——平台的消亡除外——从而使更多的内容得以留存。
媒体的杠杆,普遍也遵循“指数”发展的原则。时间是哺育它最好的老师,当时间积淀足够的时候,总会有一天遇到它高速发展的时刻,但那个先决条件是,你得让它活到那个时候。我当然也有我的私心,我想通过「单身人群」的观察范本的积累,为自己沉淀一份有价值又有意义的“研究作品”。在这件事情上,当下的我既是当局者,又是一名旁观人员,这多有意思。说到这,其实部分程度上,这种业余“研究”的兴致,受启发于王健飞(评论尸),但逐步成型于阅读费孝通教授所写的《江村经济》中。当然,咱纯粹是一种个人爱好的培养,并不为专业研究,所以不会自我考究所谓的学术性与严谨性。既然兴之所起,就要乘兴而来,乘兴而归。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