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跟朋友一起吃饭,聊起来了体育圈的“饭圈撕 x 文化”——姑且算作一种文化——我才想起来,这届奥运会行将尾声,我却一场比赛都没有正经看过。当然,我既把它归结于时差,但也的确是丧失了对于体育竞技的热忱。还可能得因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能够第一时间从微博和快讯里得知比赛的结果,以及比赛最精彩的那段 cut。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对奥运会的热忱,在逐届降低,再也回不到青少年时,抱着电视看比赛看到入迷,甚至一度想要成为运动员的那个时期了。
这种变化的背后,似乎也部分程度上代表着,自己对于体育运动本身的兼容程度的变化。尽管我们“心知肚明”,运动本身对于身体的好处,但若说想要回到曾经学生时期那番节奏分明、作息规律的状态里,总显得有些奢侈。我想,在不同的年龄段里,身体发福的程度,与自己对运动的渴求程度,成绝对的反比。你要说人们不想运动,我觉得不见得是对的,大家都想,但动力多有不足。所以,那么多人办了健身卡、买了私教课,最终要么落灰等过期,要么低价挂“闲鱼”,总之,理想很丰满,现实里的身材也挺丰满。
我觉得,这跟销售某个东西是一样的道理,你得让 TA 明白,为什么要买它?为什么一定要买它?放到运动这个逻辑里一样,一个人真的能拥有充分的运动的动力,就一定要让 TA 拥有行动的充分动因。我们永远不缺运动的方法和手段,在健身房练器械是一种,在家躺瑜伽垫上也是一种,所以方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要解决“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要充分必要又无可辩驳且没有退路。
我有过两段比较长时间周期的运动经历。一段来自于 2017 年的的减重周期,大抵是从 7 月底开始,每周运动 5 天,以夜跑加徒手跟练 keep 组成,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超过 50 分钟。加上一日三餐的规律以及食量上的控制,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减重达 15kg。第二段是在 2020 年,因疫情困在澳洲出租屋的那个阶段。大概也是 7 月左右开始,每天下午 4 点运动一小时,主要是健腹轮和跟练 keep 教程以及绕院子快走。这段时间的锻炼不为减重,纯属消磨时间,所以三餐没有做太大的控制,体重的变化也不明显,三个月瘦了 5kg 左右,但体脂率明显下降,肌肉率明显上升。
这两段经历里,运动的理由非常充分。第一段是因为家中亲人的离世,让我霎时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逝去的必然。那时候想,人生长度有限,想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去完成。所以回京后立刻做了两件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一件是开始留学的申请,一件是开始了减重的征程。第二段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疫情居家始终不解禁,精神上紧绷到了极点,生活里没有了盼头,时间上又总是在无效消磨,人生状态跌到了最低点,就觉得得想办法让自己振奋起来。已经没有了其他任何的抓手的时候,就尝试了运动这件事儿,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现在也想运动。在两个月前,也先从最易入手的“划船机”(家里有现成的)开始了运动的第一步。但自己在家练,实在是容易练到“误区”里,在尝试一项新的运动之初,还是应当有一个专业的教练或者顾问进行指导和协助,不然就会把自己练伤。我是着实没有想到,每天拉 25 分钟划船机,拉了一个月能把自己肌肉拉“拧巴”了,肩颈背接连痛了大半个月不得缓解。最后还是在按摩师的建议下,先行暂停,让身体逐渐恢复。但恢复了半个月之后,运动的那股子力量、那根弦儿,那个已经被多巴胺喂养起来的精气神儿,逐渐消失了。突然之间,就又失去了那个必须要去运动的理由。
朋友是从过完年后,开始了自己健身房的团课之旅。我问他缘起的那个点,发生了啥,他说他已经不记得了。但刚刚过去五个月,现在不光团课成了他生活的日常,他还增加了每周两次私教课。据他描述,其实他的很大的一部分动力,来自于教练。他说,他的两个教练为他贡献了最大的情绪价值。他尝到“甜头”后,就心甘情愿为这一份情绪价值花时间、并买单。当然,运动对于身体的积极影响在他身上显而易见。体重体脂降了下来,身体的柔韧性和结实度都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这几个月以来,他的精神状态显然比以往好了太多。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运动之于一个人最大的支持力量。
我想,他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了运动的「为什么」。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