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男女 | #芒日闲话

原创

2003年,在《武林外传》爆火之前,尚敬导演拍摄的情景喜剧《都市男女》先行在上海卫视播出。提及《都市男女》里的演员,姚晨、沙溢、喻恩泰等人,似乎都没有因为这部而火,但可能反而为之后的《武林外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说起来这部剧,让我印象深刻的,反倒是片头字幕的编剧一栏下,赫然写着的同为《武林外传》编剧、后来因吸毒而消匿在大众视野的“宁财神”的名字,大抵还是因为这名字在 21 世纪初的中国电视上,足够有个性。再翻百度百科,竟然还看到“王倦”的身影,但那时他应还籍籍无名,毕竟在编剧里的位次是在第四位。

想到“都市男女”这个词,或许有感于最近参与的「单身俱乐部」的项目。先是项目在一个相对冷启动的状态下,跃进到了一个趋于成熟的体系里。我们的会员系统搭建完毕,第一期线下交友活动圆满完成,衍生的播客「扯单」也紧锣密鼓地录制完了前两期。已经脱离我们许久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居然在这样一个业余的业务当中发挥了积极且高效的作用,实属有些意外。大概我们所有的人,都没有真正料想到,有那么一天,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成型的管理手段,来协助和辅助我们当下的偏自由职业的这一类工作中来。工作的过程,有很多反馈,也获得了许多启发,甚至于一些工具和手段,我们也在尝试平移到主业的工作当中去。

工作的收获先抛开不谈,还是想说一说都市里的男男女女之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我自己想象中的,还是有些不同。我想,最有意思的一点观察是,原来这个城市里,有那么多人,不那么会交朋友。大家在网络上“赛博”交友的时候,都能恣意、洒脱、开朗、外向、嗨皮到不行,但一旦回归到现实的世界里,似乎个个都被束缚成了一个“木偶人”。当然,“不会交友”这个说法还是欠妥当,更准确地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慢热”才是大家的共性,“打开”成了对彼此很大的挑战。当一个线下聚会的群体里,充斥着的都是 i 人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感:为什么最向内求、最拘谨、最“社恐”的人,反而最想要参与到这样的社交活动中来?大家的索求,是什么?

我也是个 i 人,我是个在正常社交环境里可以没有社交的人——疫情居家几个月的那种极端社交环境除外——甚至于现在的我更加缺乏的不是社交的时间,而是与自己相处的时间。但某种意义上,我也愿意去参加到这样的社交活动当中,其中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社交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人生试验,想要遇到有趣的人的先决条件是,你得要先去有人的地方。在充分浸润在“随机性”之后,我也更愿意让自己的人生轨迹更加随机一些。

但是,其他人是否是跟我一样的想法,可能还需要更多机会的观察。我觉得有趣味的是,我在一些参与者的眼里,看到了一些光亮,我想,那是一种与“有趣”相逢的模样。

另一个我期望能得到结论的,是在这样的单身一族的人群里,阻碍到大家进入到伴侣关系当中的因素是否有共通性?Susu 曾在播客中表达了她的疑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能让你觉得 TA 就是你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我想,这或许代表了很多人在步入亲密关系之前都曾面临过的一个人生课题。所以我很能共鸣。但说实话,我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得到过的答案,实在是毫无理性可言,因为当你觉得你遇到了那个对的人时候,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但我并不知道,我的答案,是否是更普罗大众会遇到的那个答案。这是我想观察的事情,或者说,我期望得出一个更加社会化的结论。

我始终认为,社会性行为上单身群体的不断扩大,呈现出来的一定有普适的社会性现象(或是问题),而这些社会性现象背后的支撑点,在社会情绪和文化属性上与过去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迁移,又有怎样的不同?既然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那为什么人们在可以享受于单身状态当中的时候,还普遍对于亲密关系有偏向性的一致性的需求?那在这样的相对统一性的需求之下,为什么人们的行为却做不到完全为了顺应自己的需求而发展?这其中的矛盾点在哪里?

或许在我观察的样本量不断堆积的过程当中,能从我理解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角度,看出一些端倪来。

嗐,什么社会学和人类学,我什么时候中了这个“毒”?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