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能力与不可复制的能力

原创

猛然间,一回头,问了一嘴身边的朋友,今儿是星期几?

回曰:“星期五。”

一阵子恍惚,才发现,原来今夜真的是个应当休闲的夜晚才对。于是回到家,打开了电视,看完了两集《唐诡 2》,时间刚过 10 点,似乎还早,便一下子又觉得空落了起来,生活本身似乎离开了服务区,进入到了飞行模式里,导航失效,原地打转。于是,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跟沙发充分亲密接触的我,平躺在了它的臂弯里。

还是不太困,想点儿什么?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个稍稍有一些「绕」的话题的思考过程。

话题的起源,来自于前两日提到的那一场不一样的分享,其中 C 姐提及了一个在管理学上很重要,我之前也知道但是我已经忘却了很久的一个观点,就是:

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于,创造可以被复制、循环的系统、体系或者模式。

说白了,如何评价一个人,比如你的管理能力,在于你是否可以让一个纯小白,按照你的思路或者“套路”,通过一个相对固定时间的积累与付出,成长成一个在业内/公司内相对成功的资深人士。「员工能够得到 60 分」只是你作为管理者的起点,而「员工能够得到 80 分」才是一个管理者的及格线。

这个过程当中,要想产生停不下来的「扭力」,你就需要在体系背景下,搭建出一套可以自主运转的系统,创造一套可被复制和循环使用的模式或模型出来。团队的所有成员,只要他们想,可以立刻进入到系统里,借力于系统运转的动力,确定且稳定向前,这就是他们可以得到的 80 分的底气来源。至于 80 分之上,只有在确定是否还有向上探的潜力和空间时,才是个性化辅导和管理介入的时机。在我的理解里,一名真正意义上合格的管理者,至少要达到前者,也就是员工可以依托于你的管理达到平均 80 分的水平,而不是 60 分。

所以,管理者的根本性职责是什么?是借助于打造体系、系统与模式,创造业务的「可复制性」与员工价值的「可循环性」。

当然,就业市场上,这样的人极其稀缺,尤其是在中国的这片普遍「德不配位」的职场“土地”上。我们日常在职场当中见到的领导者,普遍看到的是眼前利益,却根本不懂得,通过管理的有效手段,才可能创造更大的蛋糕,为更长远的利益服务,而不是只停留在自己面前的“三瓜两枣”上。一个人从基层员工一步步提拔到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视野和维度却不见得能够同步。一个管理者,如果每日关注的还是基层的基础业务的话,他/她对于组织而言,其实没有任何管理价值。

所以,虽然管理者的职责是创造「可复制性」,但「创造可复制性」这件事情上,本身就是一种「几乎不可复制」的个体竞争性优势。而如果,你有能力将「创造可复制性的过程」也变成「可复制的」的话,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更高阶的高管甚至是一名优秀的 CEO 了。

但当回归到日常的工作场景里,我们很清楚地明白,这种要求,有多难达到。我们当基层员工的时候,总是在骂领导“傻 x”,而当我们成为领导的时候,不免也会听到团队里员工骂自己“傻 x”的话。这才是最日常且核心的痛点。

以上其实是我以前曾经领悟过的内容,却也是我近几年大有疏漏的地方。说到底,知识在我的手里,没能真的转化成我的管理技能,我依然是在凭着感觉做事情。这种方式做业务是 OK 的,因为它是我们个体的能力“壁垒”,也创造了个体能力的「不可复制性」。这也是为什么你能服务得了的客户,别人不一定能够服务得了的原因。但它仅仅只是在做业务这件事情上是有效的。当你开始管人的时候,考虑的如果还只是个体的“业务壁垒”如何建的更高的话,这个团队是无法真正活泛起来的。此时,我们要关注的个体“壁垒”的搭建需要上升一个维度,我们该考虑的不再是作为业务员的不可替代性,而是作为管理者的不可替代性——即创造一个可以被无限复制的团队体系,不管来任何一个人,都能在你的手里成为一支铁军,一个不破的铁盘。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