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在五次会议和详实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的「单身俱乐部」线下活动正式启航,并完满完成了第一期。即便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这第一次的完成,对于业余选手的我们,即完美。至少,最关键的 KPI 我认为我们 100% 达成了,就是创造「有趣」,不落俗套。
活动完成之后,回程的路上,有一种莫名难以言述的感受。下午我们几个录完播客时,都显得有些疲惫。这个事儿,即便我之前已经做过一年的 Podcaster,它对我而言依然如新,更不用说其他的伙伴了。可能在我们的心中,这算是另一种稍有压力的「挑战」,所以当我们业余的第一期录制刚刚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像是卸了一个大包袱一样。「终于录完了」,大概就是这样的感受。
当我们都带着疲惫的身躯,前往活动场地,安排完所有的事项,一点点地带着所有的参与者,完成了所有的游戏环节,看着大家洋溢着笑意的面庞之时,虽然体力耗尽,但能量却好像充满了。
坦率讲,我很少有这样的感受,这让我不得不去回想,究竟这一份能量的正反馈,来自于何处?
思索了一路,在进门前翻找钥匙的那一刻,我猛然明白了,其实这份正反馈的来源,就是来自「创造」的这个过程——创造一种新模式、创造一个新流程、创造一套新体系、创造一个新系统。好巧不巧的是,围绕着 Met Love Club 数周的准备,我们真的创造出了模式、流程、体系、系统这四样东西,尽管它们在其他的地方或许都已经有存在过的痕迹,但在我们的项目里,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全新、崭新的样貌。以往,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其实我们都是在接受别人创造出的一个井然有序的逻辑系统,但其实我们很少有机会让自己去创造它。
虽然这两周,为了这件事儿,又是建数据库,又是搭可视化网页与登录系统,还不停地推动项目里此次活动以及播客录制的进程,但最后,这三项终于形成了各自的闭环,剩下的就是让它们生长,逐个完善,趋于完美。或许,我的感受里,终于有了一种,熬夜加班搞事情,终于搞成了的那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吧。
人在做事的过程里,更容易找到自己真的擅长的事情,也能借此来确定自己在一个团队里的定位。就比如这次的所有事情,证明了两件事,我是一个偏向服务型的人才,我也是一个更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它们或许都来自于我骨子里的那股钻研劲儿。这么看,其实娟妹之前给我在职业发展上的拓展建议——“做一个全维度的家庭财务管家”——倒真的很准确地契合和发挥了我的这两个擅长。而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为它找到最佳的一个解决方案出来。
尝试创造,不一定能造出什么新东西来,但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新东西。如果我不是因为尝试以「现场圆桌会议」的形式录制播客,我不可能发现“麦克风”收音的新功能;而如果我不去尝试用不同的麦克风收音,我也不会发现自己对于“多轨同时录音”的新需求,更不会去尝试寻找解决方法来攻克这件事儿。如果这件事儿顺利解决了,在播客录制与剪辑的流程机制上,我们就又向前完善了一大步。这些都是过程中的随机性意外,而这种随机性意外所衍生出的可能性,便是多维度的成长。
一个人可能无法成为一个完人,但我们能够成为一个不那么狭隘的人。这种多维度的成长,就是创造不狭隘的一种可能的途径。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