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成谶,果不其然,又是一个无以表达的周一。当这一次的连更挑战将罢之后,我绝不在周一更文。但可能,这会又像许久以前我给我这个公众号的 slogan 起「周六周日不写作」时一样,刚把这句话标上,当周的周末就发了篇新的文儿,反讽意味十足,倒的确像是我文字的调性。反正 Flag 这玩意儿,只要立必会破。
所以,以后每周一若真的没有什么系统性的输出的话,就扯扯当日的一些闲篇吧,不以表达什么特定的主旨为写作目标,无以为意,就当是个闲话。周一的英文叫 Monday,那我就给这个专栏取个中文音译名儿吧,「芒日」挺好。毕竟,每每周一文字的「荒芜」,也离不开琐事之「忙」。嘿,没想到还是个「谐音」。
朋友在下班时,发来了一个问句:
“有没有心灵鸡汤类的读书会?讲讲佛学哲学也行。”
我才意识到,这个「市场」果然这么精准又客群庞大。这个世界上,大概只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时常在寻找意义的人,一类是不需要靠意义为生的人。虽然叫两类,但其实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清晰的分界线。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杆秤来衡量和区别二者的话,这杆秤一定左右摇摆,永远不得平衡。是的,总会有人寻找意义之后,发现人生不一定需要靠意义而活;而也总会有本来不依靠意义活着的人,发生一些人生的变故,而不得不去求索。所以,这注定是一门永不衰落的「生意」,倘若非得要说什么产业属于「朝阳」、什么产业属于「夕阳」的话,那这一门一定是「永不落的太阳」。
我的朋友圈里,“读书会”真不少,“身心灵”相关的活动也常常是“座上客”,佛学、哲学、甚至是玄学相结合的活动与课程,也不在少数。每一个团体,都以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为核心,希望去帮到有需求的那些人。说实话,我也小小参与过。我曾经有我自己过不去的槛儿,我也的确需要求得一方净土,来洗涤与净化自己的灵魂,我更需要为自己求得一份答案。人生的尽头和科学的尽头,以及宇宙的尽头,都是一样的归属,那便是「哲学」,佛学、儒学、道学、宗教学、玄学,归其本质,都可以放入「哲学」的范畴。说白了,人们追求的这一份未知,是一种承载着精神力量的信仰。人总需要相信点什么,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大家什么都不会轻易相信的时代。
我所熟知的知识或理论里,是无法解释当下的人们为何空虚的原因的。而从我自己的人生体验里来总结这类现象的话,“空虚”之态的出现,反倒是一种意识的觉醒,人们猛然发现世间的一切,从虚无中来,往虚无中去。从原点出发,最后又回到原点,人生下来的这一辈子,是一个原地踏步的圈,这才是所有人无法真的接受的点。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代码”里,消亡是一定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从“数据”来看,无论你这一生多么辉煌还是多么龌龊,最后都会归于来时的那一处,本质并无区别。这可能才是根本。所以,人总需要为自己当下的活着,找一个「支撑」。过去,这个「支撑」来自于动物本能的「基因」的传承,放在人类身上,就是「传宗接代」。而到了现代,「传宗接代」已经逐渐无法说服人们时,而下一个「支撑」却还未来之前,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社会意识层面的 Gap 期。
而下一个「支撑」,虽然表象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自己」。这一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朋友问我,“你空虚吗?”
我说:“我还好。或者说,我的「空」已经进入到下一个人生阶段了。”
反观过去,我的「空虚」来得非常早,大概能追溯到上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尽管不算真正开蒙,但我的确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虚无」本质的问题了。所幸那时心智不算健全,所谓的思索也不过是半吊子,况且年轻的我尚还有足够的斗志,去逐个尝试生命中的诸般可能性,不然这一路走来的人生,想必会更加艰辛吧。
而我在「空虚」这件事情上的答案,大概是在一年前有了锚点,而这个锚点,就是我上文说的「自己」。如果「空虚」是一种意识觉醒的,「自己」是在「空虚」之上的另一重意识觉醒。
我并不否定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这些「哲学」类服务产品的价值和作用,但我却以为,大家都在尝试用各种方法论来驱动自我的“修炼”这件事,或许掩盖了事情的本来面貌。
所以,我除了去年的几次经历外,几乎没有再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它一定有帮到了我一些,但我相信,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许多人,更会有进一步的一种感受,「但它好像还是不是我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而往往是,当一个人参加得越多的时候,好像心中变得更笃定了,但仔细一想却越发迷茫。
写这么多字儿,其实我也无法真的得出来什么结论。只能说,各自都是途径,但最终这条道是直道还是在到处绕路,既看领路人,也得依赖自己的本事。而我以为,前者只占 10%,不能更多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