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微信的男子

原创

王府井的中午时分,是一天中人头最为攒动的时间。自暑期一开始,我们这些打工人就不得不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们,以及更多的打工人一起,争那午餐的“三分地”。

发小问我,你也在二环边上?

我说,王府井这地儿,得一环吧🤔。

虽是玩笑话,但也说明这地儿寸土寸金。所以那些相对平价的餐馆,就必然成为了午间人流最涌动之所,对我们来说,早一分钟便就能多一点可能占到那些个“兵家必争之地”里的一把椅凳。

我经常是那个早一分钟的过客,偶尔不那么饿的时候,也爱错峰就餐,比如今天,手表上弹出了 StressWatch 的压力值提示「状态正常」的时候,我才发现,时间已经逼近 2 点。是个“错峰”的好时机。

高峰期错过,楼下手工米粉店的店员,也撤去了大半,大厅里只剩下那个熟面孔的大姐,厨房的格子间里,听动静也只有两个人在忙碌。团券、点单、核销,一系列流畅的动作之后,我便坐在了这家店的一个难得的“黄金位置”上等待叫号取餐。

正百无聊赖的时候,听见角落里一个男子招呼服务员的声音:

“你们桌上的点餐码不能用支付宝扫吗?”

大姐愣了愣,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也会成为一个问题。她顿了一下,似快速思考后,便答到:

“不行,只能用微信。”

“但我不用微信……”

于是,该男子便讪讪地走向了门口的点单台,刚从厨房出来的小哥服务员给他拿过来了菜单,他饶有兴味地翻来覆去看了看,点单、扫码付款,接过来一张纸质小票,又坐回了角落的那个桌子旁。

三五米之外的我,没能立刻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打量了他半刻,看面相,他比我年轻个一两岁,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深色的 T 恤和黑色的短裤,脚踩着一双白色运动鞋,腕间戴着一只智能手表(应该是 iWatch),手里把玩着的,也的确是 iPhone。

这么看,他不是用不了微信,口音上显然也不是歪果仁。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不用微信?他怎么可以不用微信?他怎么敢不用微信?

我对他产生了好奇心,但我个性上却也着实不可能去找他搭讪聊一聊。我只能在我的视角里,去想象这个人,不用微信的原因之一二三四五是什么样子的。

我是认为,能做到不用微信,简直是太好不过的一件事。我很早之前跟一个朋友分享过,如果不是因为我现在的工作属性,我愿意一辈子不用微信这类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现在的作用,是通知、是生意、是广告,但唯独没有的,却是社交。一个社交 App 却独独没有了社交的属性,真的是荒谬至极。

我曾经做过两次试验,一次是全天不看手机,一次是三天不用微信。两次的相同之处,是都在国外生活或是旅游的时候(也只有出过的时候可以有这样的机会)。

效果立竿见影,一天将尽的时候,电量几乎还是满格。没有了微信通知的打扰,没有了朋友圈的滚动,一日的 24 小时,平白多出了至少一倍的时间。

起初,不适应,还多有怅然,总觉得生活里一下子少了些什么。那时才猛然发现,我们其实不是在真实世界里过日子,而是在微信世界里过生活。在放下微信这一点上,足以看出来,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因为发现微信“不那么重要”,也不过就是第二天的事情。

人是不会让自己真的闲着的,一定会有另外一件更具吸引力的事情,让你沉迷于其中。但很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这件事情跟手机反倒脱离了关系。你不会因为不能用微信,就整天打王者、玩吃鸡,原神、崩铁、绝区零一起嗨,同样,你也不会深陷到短视频的“泥淖”里。对于国人而言,微信是绝大多数人手机功能的支撑,当把它卸掉的时候,手机的功能便崩塌了大半——不是说没有其他功能可以替代它,只是少了一种心理上的使用依靠。

所以,如果历史能倒车,让我许个愿望的话,我还真是愿意微信这类产品,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里。因为放下微信的那三天里,我跟旅行的同伴深入交流了非常多的话题,我近距离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社会风貌,我与自己做了几次深度的内省。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也是真实属于自我的充满意趣的生活。虽然,那几天的我,深陷在感情的漩涡当中,无以自处,又无法自拔,但它与手机无关,那是另一个让人心醉的故事了。

我记得,2019 年,我的决策学教授 Daniel 在课程结课的那个周五,下课之后请我们去旁边的教师 Club 喝酒,还跟我探讨了中国的社会和家庭文化。

当我们聊到了手机的时候,我说:“我们现在的聚会里,常常的场景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抱着一个手机,一边刷手机,一边吃东西、喝东西,兼顾着聊天。”

年过 60 的 Daniel 有些惊奇地看着我,他说:“在这里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只是,现在回想起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的餐桌社交礼仪,好像也是这样。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