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热搜上看到了《寻她》撤档的信息,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只是看到热搜上的舒淇主演的字样,便觉得可以去看一看,毕竟,舒淇也是我的“女神”。
以往的习惯,我总会打开豆瓣先看看剧情简介,再翻翻短评。但可能是因为太累的缘故,当我瘫在影院的椅子上的时候,便任由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拆剧情的一个接一个的“盲盒”,所以,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被我看成了一部悬疑片。
然而,略微有一些吊诡的事情是,电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片,但剧情的推演上,也颇有一些“悬疑”的色彩。于是,“悬疑感”的电影,碰上了我观影体验上的“悬疑感”,成为了双重 buff,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有了鸡皮疙瘩遍身之感。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发了条朋友圈,我说我从来没有看电影看到发抖的时候,而今天有了这个第一次,且这个“第一次”所看的影片,既不是恐怖片,也不是惊悚片,更不是煽情片。
片子的立意,在没有提前做功课的前提之下,并没有那么直给,只是,在剧情演绎的过程当中,埋下了无数的伏笔,到电影的后半程,你才会慢慢意识到,“寻她”究竟寻的是什么。当我们所有人都以为,她奋不顾身寻的只是她那个生死未卜刚出世的女儿,然后才会慢慢品味出这其中“寻自己”的真实意味。
电影结束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它撤档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对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父权社会,对于那个根植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的土壤,这部影片已经不是单纯地在探讨女性主义觉醒的话题了,而是在撬动着这个社会里那个根植于社会基因的东西。即便,在当下的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最高的水平阶段。然而实际上,深处社会最底层运转模式里的那一套东西,还没有发生过本质上的改变。
舒淇的演技是一流的,白客的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电影在角色上的设计,很具有现实意义上的代表性,你对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个导演,能够把每一个主角和配角的形象立体而生动地带入到观影者的脑海里,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相信,如果你看过这部片子之后,你一定也会有跟我类似的印象与感受。
事后,我翻了翻微博上关于这次临时撤档的前后始末。大致的原因,还是因为题材上的社会敏感度,导致的营销宣传上的缺失。改成三天点映,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缺少口碑的发酵,缺少营销的裂变,再加上拍片的紧张,档期的冷淡,仅仅只靠舒淇一人的票房力,《寻她》想要在票房收入上出彩,明显很难。
不得不说,当下电影市场的冷淡,一定意义上跟“劣币驱逐良币”脱不开关系。我是一个喜欢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但我这两年也感受到了一种选片上的无奈与无力。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我去花钱的电影,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数量少。
内容永远是最强的生产力。希望《寻她》能择得一个最适合的时机,再度归来,因为它值得。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