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群众

原创

晚上跟老妈在看《喜人奇妙夜 2》,这个我很难得地追了四季的节目。虽然是个比赛,但这个节目很奇怪得并不像个比赛。从这个节目里成名的演员不少,但每一季里绝大多数的演员都是回头客。他们把米未比作喜剧监狱,但很奇特的是,他们最后还是会不约而同主动来到这里。

所以,在“喜人”的舞台上,真正意义上的荧幕新演员的比例不算多,而因为更多的老演员已经积累了太多的观众缘,似乎又很容易就脱颖而出。

但今天,有个“新人”的舞台的演出,虽然最后被“淘汰”了,但他们的舞台很打动我。这个小组的名字叫“萨萨水”,这个节目叫《新默剧》。而这个小组,在复活的环节也没有被“捞”回来。

这是个节奏非常快的节目,所以现场效果不如荧幕效果佳,可能是它吃亏的最主要缘由。不然,基本上所有被淘汰的小队的节目都被“快剪”了,可这个节目完封不动地保留进了正片。我想,这也是后期的老师们选择的缘由。因为在荧幕这边的我,从笑到不停拍大腿,到最后进入到了深思当中。它很怪,它的荒诞里有一种颇深的意味在里面。它会反复在你的脑子里盘桓,你不一定真的能看懂它,但你在自己的意识里,一定会 get 到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让你觉得很精妙。

我很认同于,我会二刷它。我认为,它在讨论的“新与旧”的背后,是“真与假”的问题,是哲学上的“有与无”的探索。所以,我觉得它很高级。

当然,从剧本结构上和表演上来说,它有一些瑕疵在,只不过我一个外行人都能看出来的话,它可能算是一种问题了。我想着也是现场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为的确有让人觉得突兀的地方。

只不过,我始终认为瑕不掩瑜,演员的表演很出彩,笑点也很密集,更重要的是耐人寻味。我会希望这两名演员,将来能有更多机会以助演的方式,再一次闪光出彩。

其实看节目的时候,我也在观察节目结束之后,观众们和嘉宾们的反应。然后我发现,其实往往一个小众的东西,确实只能应该少数群众的青睐。但这少数者的喜爱,却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欣赏。

那些在历史当中熠熠生辉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们,实际上,从刚开始也只是获得少数人群的欣赏,多数人也只是在离世以后才声名远扬。可事实上是,即便是那些伟大的创作者们,绝大多数也不过只获得了一部分人——从比例上来说还是很少的一群人——的拥趸。我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梵高,可真正喜欢、欣赏、读懂梵高的,又有几个人呢?

所以,虽然这是个大众文化“横行”的时代,但其实所有的创作者们也都在追求少数人群的真实理解与认同;而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也希望能遇到自己真正喜欢与欣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希望能读懂那个大众文化外衣之下,所包裹着的那个不是所有人都能懂的内核。

我们既希望自己是大众的一员,也希望自己有少数群众的独特面。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