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写点轻松的文字。
昨天的文章,其实写就的时间很早,是我上午看完了 CJ 的视频便写下的。思绪被搅得很乱,情绪上头一时片刻也舒缓不下来。我有一种堵塞感,淤堵不开的那种,既在心里,也在脑中。我本想着,要不要写一写它。但当我打开这个文档,愣是呆滞了半晌,没憋出来半个字。
说实话,这应该是我第一回在早间时分就写当天的文章,却也是我第一回不知道该从何处落笔。后来想着,别那么逼自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最后再看看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就好了。这才有了开局。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一篇文章的写就,帮我整理了很多东西。尽管它不一定能有所结论或启发,但书写它的过程当中,那一份“淤堵”逐渐化开。我并不认为,我因此获得了一个自我信服的结论,但我想,写作本身,也是自我和解的过程。有时候,你获得的是知识,有时候是思考,也有的时候,它只是一种情绪的疏导;甚至有时候,可能什么获得感都不见得有。
我们脑子运行的速度总是太快,来无影去无踪,一不留神,刚刚想到的某一件事情,立刻消失不见。我们的情绪的波动频率也常常不受控制,它们不比心电图更让人觉得刺激。但相对而言,写作的速度要来得慢得多,它振动的频率也更加舒缓。用一种相对慢而舒缓的方式,去捕捉快节奏之下的某一种思考或某一种情绪,最后将它们舒展开来,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文字,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心流体验。
所以,我在振奋时写,在愤怒时也写,在高兴时写,在悲伤时亦写。写的过程里,会生发出更多以往不曾预见的想法,便会引导出更多想要写的内容来,源源不断,无穷匮也。好似笔下生风,不停地把你带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地方去。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既是陈述,亦是探寻,还总能得到点什么。这是我鼓励很多朋友,不妨开始尝试写一点东西的缘由。
昨天的文章写得早,但昨天的生活体验,其实还有很多未来得及书写。
比如,《毕正明的证明》。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名电影爱好者。但这个国庆档,看似群雄云集,但其实没有几部,是真正吸引人眼球的大作。正当我以为,这会是我第一个不涉足影院的国庆假期时,读到了关于《毕正明的证明》的“黑马”之说。
所以,有时候,起名字这个事儿很重要。既要在上映前能够吸引人眼球,还得能提纲挈领在人们观影之后有恍然大悟之感,文字的精妙便在于此。所以,懂得使用文字的人很多,但会使用文字的人却很少。
《毕正明的证明》在前一点上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后一点上颇多可推敲之处,不算败笔。
影片的故事背景,其实这两年有不少影视作品都在讲,是 90 年代火车扒手的故事。但它的新意之处在于,它选取的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视角,既没有着眼于刑警本身的惩恶扬善的角色功能中,也没有刻意黑化扒手们。它别出新意地把那个世界里的正邪有趣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每一个角色都活了起来。或者说,它甚至在有意弱化警察的角色作用,而是着眼于“盗”的世界里。
有人说,这部影片能过审不容易。我倒觉得不至于那么夸张,但确实在我们预设的“突破审查”的边界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如果只是叙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我觉得它不值得我拿出来多说。但它有其更加深刻的自我探讨,它有着很多哲学意味的探索在里面,而这种探索,也同样来自于对“我”的意义的剖析。
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好,情节也很紧凑,不刻意颂扬,不有意贬损,也不特意煽情。它是一部难得的让你看着很舒服的酣畅淋漓的电影,也是一部当你看完之后,会对它的名字不自觉开始思考的电影。
最近总是困囿于「草台班子」和「人生难两全」之中,当你想的是什么的时候,看到的也总是跟它们有关。我亦觉得,这部电影也在聊这些。
无论如何,推荐你去看,我觉得很不错。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