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跟两个朋友聊天,他们跟我说,周四(今天)将要去山东旅行,我们便借此机会,分享了一番各自心目当中的理想城市。我们都是“北漂”,就像绝大多数“北漂”一样,我跟其中一个朋友深有感触,我们都不是喜欢北京的那一群人,只是常年工作的习惯,以及北京相对更加优渥的职业资源使我们到现在还留在这里。
我们说到了其中一个一线城市,我说我去过很多次,但我依然不那么喜欢它。他不解,他觉得这个城市虽然烟火气很浓,饮食也不错,节奏慢,环境也比北京好,除了夏天热冬天冷之外,没什么缺点。
我说,我同意他说的诸般优点,但我可能只是因为它太大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也得“翻山越岭”似的,一坐地铁仿佛要把地铁坐穿。我觉得它特别像北京,又大又远。我不喜欢一个城市特别大,我喜欢的城市,如果开车半小时能到达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角落的话,那就符合我心目当中的最佳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以,我其实很喜欢我的家乡太原,曾经旅行过的城市里,银川、大理、泉州、青岛、文昌,都是我很喜欢的地方。它们各有特色,无论是地理风貌、人文历史还是地域美食,各自有趣之处。但最统一之处是,他们都不算那么大。
接连两天,从住处奔波至西城的另一处,凌晨到家的时候,都已经奔两点去了。它们行程距离 37 公里,但地铁加走路或骑车,需要近两个小时。即便是开车,像昨晚午夜不堵车的路况之下,也得一个多小时才能到。
我们总是这样,见怪不怪。我们有太多的时间,都消耗在路上。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的话,我们每天都在路上浪费了非常多的钱。
当一种消耗变成了一种必须,且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之时,它便变成了一种几乎可以是最大的影响生活幸福感的因素,甚至没有之一。
人们常说,通勤短,会极大地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但在北京却很灵验。只是现在我发现,如果只是日常通勤短,但外出时间成本高的话,生活的幸福感依然会大打折扣。因为一次的消耗,可能需要用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来恢复,即便这漫长的路上,我们其实不缺什么娱乐方式。就像我会在地铁里读书、写作,它们也只能算作一种能量的补足,而非能量的创造和恢复。
只不过,这个问题,更多地只能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它没有什么普适的可行解。或者说,其实它的解也很明确且单一,就是用钱换时间,搬到更核心的城区里去。
只不过,在北京这地界儿,最核心的地域在哪儿,你很难有效判断,通勤只是一个因素。而你想去到哪儿,就能很快捷地到哪儿,这才是最难把握的一件事。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