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面试,遇到了诸般的挑战,虽然产生问题的方向不同,但大致上可以用一句话作为总结:你得从你看不上的或不那么合适的人里拔“将军”,而你看上的很优秀的人,却很难留下来。
我总觉得,在工作的这个范畴里,我的世界总是缺几块拼图没有拼齐,这几个月里,最好找的那几块,基本上已经安安稳稳地落在它们该待的地方,可剩余的那几块,要么找不到,要么落不对位置。这种事情,很让人挠头。往往是你突然看到了某个拼上的曙光,转头就发现,根本没法严丝合缝儿,立刻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我一直在思索,这中间的问题在哪里,却很难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晚上回家的路上,难得打开了视频软件,接连看了几集《欢乐家长群 2》。你别说,虽然这是一部讲亲子教育的剧,却总是在每一个不同的事件里折射出成人世界的诸般问题。作为一名旁观者,我竟然很感同深受这一个个一桩桩的事情。或许,正是因为这是个以北京为蓝本的故事,才会让我感到更加深刻吧。
只不过,我的疑问,在看剧的过程里,又天马行空一般在脑海里不停地游荡,直到我掌握到了其中一个要点。其实我本质上并不那么在乎那些本来就不优秀或者不合适的人做得不好,因为这本就是预期内的事情。虽然我总是告诉自己要谦逊,一个人很难对所有人有准确的判断。而事实上我发现,我其实应该更加自信一些,对于我自己看人的眼光上,尤其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从结果上来论,目前还都挺准的。
人都有适合与不适合,也有想要与不想要。如果一个人既没有那么大的想要,也显而易见地在不同维度上显现出来了不适合,那我们其实本没有必要“揠苗助长”。
而面对那些本来就优秀的人,才是我们应该着重着力的地方。一方面,怎么能够引导他们找到真实的想要,一方面,怎么来用保险的事业撬动他们想要的杠杆。
经验来判断,后者不是难事,但从零到一的前者,其实很考验人的功夫。我尤其意识到,自己在这一点上是有明显的弱势的,我擅长于缓释自己的影响力,但我不擅长短、频、快地干预。但社会招聘是短、频、快的节奏,遇到优秀的人,如果不能以相对快速的节奏推进,基本上很难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
所以,它更考验的是这一方当事人的我们。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来保险这个行业。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一切都是枉然。
理性上的东西,其实并不全部适用。事实上,在我面试的经历里,单靠理性,是无法影响到陌生人的。随后进入到我的脑海里的,变成了另一个跳脱出当下职业环境的模块:你需要有引导的思维,让 Ta 说出 Ta 的答案来,而不是你。
在这一点上,我们得需要精进一些新的东西,让一些新的技能长到自己身上来。只有跳脱出当下的职业框架,上升到更高的人生维度上,我们才有可能抓住对方的痛点,引导对方说出那个几乎可能是唯一的答案。
找到曙光的下一步,就得开始去做了。这会是我下一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