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但不想要

原创

有一种熟悉的疲惫感袭来,距离特种兵旅行结束不久,我甚至有一些分辨不清楚,这种疲惫感是否跟旅行相关。但从今天一整天对自我情绪的观察上来说,是也,非也。

本质上,我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这一点从小到大,几乎没变过。我并不认为愤怒是一个贬义动词,至少在我有限的人生体验里,愤怒贡献了我绝大多数在文字上的“生产力”。

我依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自卑、敏感,感受到了老师对于自己的区别对待,而内心郁闷——另一种愤怒——从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就了一篇在我看来既真情实感、又文笔超绝的作文。它虽然压抑着情绪,但不做作、不假装、不虚构,班主任语文老师给我打了最高分“优++”,还写上了评语,解释说老师们一视同仁之类的话。

其实评语对我没多大价值,因为感受不骗人,但“优++”既给了我体面,也给了我羞耻。学期末的时候,老师让把“优”以上的作文摘抄出来,交给老师汇编归档,我却无法抄下这一篇。因为当我重新面对彼时自己的情绪时,我那时认为是袒露不堪之外的另一种耻辱。我甚至开始悔恨当初为什么要在情绪上扬之下写下这篇文字。

现在,原稿早就被我撕碎扔了,我已经无法复盘出来当初自己的写作功底如何了,但我还是会记得它,记得自己到底写了什么,记得自己那个夜里愤怒的情绪来自于哪里。

今天的我,也是愤怒的,但确实那种只是时不时泛起一些小波澜的间歇式愤怒。表面上看,是这一天里找到我自己的事情,有点太多了,但它们与我自己的工作,又没有太大的关系。当这个事情也急,那个事情也在催的时候,我不禁陷入了另外一种反思,究竟我的工作的主旨是什么,而我为什么又拒绝不了这些活儿?

答案很快浮现出水面:因为自己想要的太多。你既想要兼顾到业务和团队,还希望铺垫更多的人际交往关系,照顾到所谓的人情世故。其实冷静下来就知道,世界上没有靠自己一个人能完成既要、又要、还要的事情。可总有人会把你当做一个六边形战士,虽然你可能本来也是,但你却从内心深处,越来越拒绝自己是。

最近一个月,我总在遇到一些和“都要”相关的培训,从业务的闭环上来讲,就是不要封锁所有的可能性。可是这往往也是最要命的地方,当你都想要的时候,常常都得不到;当你门门功课都能过及格线的时候,你也考不上清华北大。有的时候,偏科不光是必须的,且是高效的,更是有优势的。

人这一生,终究在不同意义上的轮回之间流转,在追求完美这件事情上,我发现也是如此。更小的时候,我追求平均的好,年龄越长,我越希望自己能拥有极端的妙。因为极力维持平均的过程,会需要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精力被消耗,实际上,维持其中的平衡,也越来越难。我们用前 30 年来学习“得”,就必然需要用余生来学习如何“舍”。

我的累终究是另外一种启示,它在提示我,专注在自己真正的想要上,别的、旁的,都无关紧要。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