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事抢到了 Labubu 慵懒瑜伽系列的盲盒,今天从店里取回来,赶忙与我们分享。我也有幸“薅”到了一只,打开之后,是只“放空式”。人都说,上天会迎合每一个人的心头好,我们几个人,每个人抽到的,似乎都是当下我们的心境或是想要的状态,异常贴合。没有人能预见,今天我们会有盲盒出现,可我们都遇见了那一只温暖我们的「它」。这是人生让人觉得很奇妙的地方。
于物如此,于人更是。
我觉得面试和招募,本质上也是一个拆盲盒的过程。你无法预见到,你会见到什么样的人;但你总是会超出预料之外地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虽然我们总认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相对保守的人,但现实当中,你遇到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做超出你预期的事情。
这很正常,因为你并不了解他们,你不知道他们有怎样的过往,更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他们在你面前出现过的那几个小时里他们的“伪装”和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一、二、三件事。
最近的面试里,我遇到了太多的“出尔反尔”的人。这种现象,极大可能来自于这个领域里的的某种“黑产”,但却也让这个草台班子的世界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令人不被信任的元素。
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学原理的那套东西之外,在社会层面的本质上看,一切都基于信任的建立——即所谓的“信用”。
在面试和招募的过程里,我时常在思考,究竟这个世界有在变得越来越好,还是变得越来越糟?
至少在面试这个维度上,我其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从过程当中的反馈来看,负面的比例略高一筹,它比我在重新拾起做团队之前预想的要差太多。
过往的多年里,虽然我的招募动作是停滞的,但我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断掉与它的连接,甚至时不时也在帮助其他人在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也间接地一直在获得相关的诸般信息。只是我慢慢发现,当一个产业逐渐有了“黑产”的趋势的时候,便往往可能是信任的崩塌的开始。至少,从我一个入局者的维度来看,我已经在逐渐丧失对于某些渠道和某一些合作伙伴的信任。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开始群响,大概率新的秩序要建立了。
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面对的东西,真的挺难攻克的。就像招募这件事情,我们自己亲力亲为地筛简历和邀约面试,是一件费事费时费力且不讨巧的活儿;于是,为了提升效率,我们把它外包给了猎头公司来做,但当下的这种内卷的机制之下,猎头公司却无法给予更加有效的结果,且不断纵容“黑产”的蔓延。
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老板思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老板的资源。可能就当下的情况来判断,可能是时候拿出创业的底层逻辑,我们重新上手亲自来做了。
所以,预见与遇见,像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的时候,它们会融合在一起,但更多的时候,它们只会制造出出乎意料的化学反应出来。可能会是烟花,可能是一场惨烈的爆炸。所有意外,皆不意外。它只是一种常态。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