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化身商业观察博主的一天。
保险人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品牌 logo 总会不时出现在某一个人的文案中,这个品牌叫“解忧铺”。他们设计出的文案,往往直击不同受众的痛点,设计也简洁大方,素材多样,几乎能涵盖保险这个行业里,常遇到的关于销售、招募和保险理念的绝大多数素材。
我有时候也很喜欢转发他们的素材,比如说“砖家”系列,常常语出惊人,用一两个词便戳破了现实的真相,比如这个:
之前,我并没有特别留意这些文案的出处,只是觉得跟以往在很多平台上看到的并不同。我以为是一个保险自媒体,比如公众号的产出。当今天看到了有人转发的关于职业转型的内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人”还真有点水平。便想找一找,这个“解忧铺”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微信搜索,其实没有找到“解忧铺”,但找到了“解忧铺知识星球”的公众号。读了简介的文章,才知道,其实“解忧铺”的渊源,是付费社群知识星球里的「保险解忧铺」频道。主理人们设计出的成百上千的文案,通过这个频道进行分享,付费会员可以全部免费下载使用。
这个知识星球“不得了”,社群总人数超过了 2900 人,年度会费 598 元/人。也就意味着,单靠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每年净变现超过 170 万,扣除平台手续费 30%,也有超过 120 万的收入规模。五个联合创始人,平均每人 24 万以上。
当然,付费价格有可能存在波动或者优惠,实际可能没有这么多。但如此小众的需求,达到这个量级和收入规模,属实是我没有想到的。
这当然是一种「产品」,这个产品的受众很直接,就是保险从业者,它的场景也很明确,主要是社交媒体,甚至更局限,主要是朋友圈内使用。行外人一定觉得这是个简单的需求,其实不然。
保险还是一个有着认知门槛的东西,保险从业者的最大痛点,是如何有效把保险的功能、价值和理念传递给更广大的客户们。而各家保险公司,在「赋能类」产品上的投入,参差不齐,多数都极其有限,朋友圈的文案,多数需要从业者们自己 DIY。像我们公司这样,提供独立素材平台的,少之又少。
于是,就有了很多所谓的“保险业者赋能平台”。但这些平台的生意,最后都走向了大而全,多数还是成为了卖课的渠道。因为,作为一名卖保险的人,共性痛点实在太多了,比这个更痛的痛点,比如说引流拓客,都还难以解决,这些生意规模更大更好变现,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在意朋友圈文案这件看上去最小的一个「痛处」。
而这样一个小众群体的小众需求,被“解忧铺”的人抓住了,然后做出来了这样一个无意间被越来越多保险人竞相转发的产品,并依靠此,有了持续变现的路径。⚠️请注意,是持续变现,不是一次性变现!
这样的思路,是标准的产品经理的思维,而「解忧铺」这个产品,就是「最小可行产品」(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 的标准范式。
做文案素材,看似是个几乎没什么门槛的事情,但“解忧铺”把它做到了无论是从文案、创意还是设计,我认为的“天花板”的程度。事情本身门槛低,但他们直接把竞争门槛提高了,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竞争壁垒。
挖掘出了在受众当中一个最小但又普遍且持续的痛点需求,设计出一个极致化的产品,拉高了付费门槛和竞争门槛,让消费者在单一需求点上,主动买单,这简直是一个太成功的 MVP 案例了!更是普通人搭建「被动收入」系统的标杆:一次制作、重复使用、持续交易。
刘润说,要去捡地上别人不要的钱。
这个单一需求,就是普通人和大佬们都不屑于捡的那些「不要的钱」。但结果,“四两拨千斤”,显而易见。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课堂上学过的创新理论,「创新」往往不需要是革命性的,「最小单位的创新」往往能带动巨大的变革和生产效益。“解忧铺”的商业逻辑背后,暗含的也是「最小单位创新」的本质。
这样的小而美、资产轻量,又靠创意、知识与技能变现的商业模式,是国内近些年来的一种新潮流。它在欧美国家一直很盛行,在国内还算是一个尚未被完全普及的一种普通人可行的创业理念。但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样的 MVP 产品,越来越多地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它们的存在与成功,都给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蹚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参考的路径出来。
人们总想着创业是「求大求全」,但能长久活下来并真的赚到钱的,绝大多数的人,反而是追求「小而美」的那群人。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