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四个字,最近这一年里,总在我的嘴边盘桓。大抵是因为我自己开始想要成为一名老板了,就会从工作和生活的诸多细节里,去抠出来哪些是一个老板应该具有的思维。不过,可能很多管理类的书籍,能快速告诉我答案,或者 AI 也可以。但我这个人执拗,质疑是我的人生方法论,以至于,我更愿意从真实生活里提取经验,来进行总结。
先说说今天之前总结的两个通用的答案。
第一个是要学会借力和利用资源。这一点,其实是从我团队的伙伴丽总身上学到的。丽总有自己的本职,保险是给自己开辟的第二职业曲线。她的本职工作收入不低,也很繁忙,所以她很懂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利用好我跟我的团队长,来帮她搞定她的客户,尽管这一点上她可能并不自知。有很多对己有益的事情,并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节省时间“外包”出去,是非常聪明的一招。而更高级的是,将工作“外包”给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方——我们,省时省力还省钱,借力打力,效益最大化。所以,当我们明晰了这一点之后,便主动成为了丽总的“小秘书”,请她给我们派活儿干。这对我们来说,也成为了一种高效的借力,她用关系搞定客源,我们用专业搞定客户,互惠互利,皆大欢喜。
因此,这成为了一种老板思维的双向运用。
第二个是要学会算账。以前总听人说,好的 CEO 首先得是个好的 CFO。我一直不以为然,因为我一直认为,当老板要对大钱上心,对小钱不能在意。当然,这句话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的。只是,我慢慢发现了,“算账”跟“在意”是两回事儿。算账的本质是在衡量投入产出比,是在构建生意的模型,在全过程中规划、监控和调整“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有些“生意”绝对亏,且没有额外的社会效应和投资价值,它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去做。人性的角度上来论,预判得失没有多大意义;但在生意的角度上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老板,就必须去计算得失。
当然,好的 CFO,一定不会斤斤计较,而是从财务的角度上给业务指引方向,在获取更多的营收的同时,提升业务的盈利水平。这绝对不是一拍脑门能决定的,这个需要数据层面的精细把控。
所以,算大帐,也要算小账。只不过,不要被细小的琐碎困扰。
今天,我又学习到了第三点。我今天在见朋友的时候,提到了我多年以前在钱上摔过的一个跟头,其实这只是我们俩聊其他“八卦”时的一个接续信息的分享,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信息换来了他遇到的类似的另一个他栽的跟头的信息。他也是我的一个大客户,而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从来没有走进过他的世界里。就像这件事情,在我与他既往数次交集当中,他从未提及。但这一次的交流,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固化的格局。
这时候,我意识到了一个点,“老板思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必须得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够坦然而不惧地跟关键人物,分享自己最不堪或最糟糕的经历。
实际上,那年发生那件事的时候,我也会分享,但更多的是一种示弱,为了博取同理,甚至是同情。而这一回的分享,既是一种对他人的警醒,也是一种自我的自信展现。而在“老板对老板”的生意场景里,这可能会非常有用。用自己的弱点换对方的弱点,非常好使。更重要的是,在“交换”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我自己的弱点其实已经不再是我的弱点了,而对方的弱点却还依然可能是 Ta 的弱点。
不知道后续我是否还会有更多的体会,静待观察。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