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写,但又有一些新的变化。
这两天,面临着一个小「抉择」。其实是个小事情,跟钱有点小关系。大致的情况呢,是有一笔小钱在几个基金里,基金最近的行情,大家懂得。基本上我的账面上加权后,浮亏了 5%,因为钱数不大,所以我一直在里面放着,没打算动。
起因是源自最近的持续降息,我们公司的增额寿也将要面临下市调息的大可能。前两天看到了某个精算师的短视频,在分享「保单贷款」的妙用。简单说,比如这个增额寿是 3% 的利率,我存进去再贷出来现金价值的 80%,贷款利率是 4.85%,每半年还一次利息即可。实际上每年现金价值的绝对增幅远远可以盖过这 80% 所产生的贷款利息。保单该怎么复利增值还怎么增值。
这样我就能以几乎零成本的方式,把这笔钱变成活钱,可以再投回到我的那笔基金里。这样呢,一笔钱,能两处用。
但是呢,这笔基金如果赎回,需要面临 1.5% 的赎回费用。虽然大数的计算上,大概率是不亏的,但来回操作,既有时间成本,多次买卖,又会面临手续费的重复征收。而这笔钱并不多,如果 1-3 年内我把它用掉的话,其实折腾这一遭,意义并不大。除非这笔钱一直不动一直不会被花掉,它的效应会更可观。
于是,我站在了一个丁字路口,是维持不变向前走,还是换一种方式拐个弯向右走?
数学模型能建立起来,但是人性的模型却左右摇摆。
其实这个时候,按经验论,大概率这个决策是无法做出的。虽然理性的论据足够多,但人只要有犹疑,这事儿就干不成。
但为什么还会纠结想去做?主要还是因为有额外的「诱惑」,对自己来讲,也想拿一笔小钱,试试水,看一看。但即便有大概率的成功的可能,那个未知性还是会让人「望而生畏」。
尤其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之下,任何一丁点不确定性,都会被放大。它跟客观事实无关,只跟主观世界有关。
左右互搏,谁都战胜不了谁。
这个时候,自我的知识与认知,已经无法再有更高的突破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个「摆烂」的方式,把这个决策的随机性,交给了一个掷骰子的表情包,然后,它给出了这样的启示:

而我抛给它的问题是:
要去做吗?
骰子给出「1」的启示,我就放下了这个想法。没有执念,再无纠结。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方式很搞怪?
其实这是我以前时不时会做的一个事情,虽然行动相同,但现在的「版本」做了迭代和升级,背后的逻辑跟以前有不一样。
以前我不会用它来决定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无关紧要,可做可不做、可见可不见、可出可不出这类的事件里,给自己一个快速决策的助力。
做比较重要的决策,其实这是第一回。而这一回也没那么随意,我在 A4 纸上画了好几轮,把可能的收益和最大的亏损都计算了进来,才有了文初的那个结论。
但归根到底,那个模型的结果,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它不是确定的事情。而我最近正好在读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布勒的“风险四部曲”,刚刚读完第二本《黑天鹅》,书里的专业度一下子提升上来,很多内容的消化上了难度。但依旧能得出来一些结论,比如说,应对随机性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反而可以去创造另一种随机。
掷骰子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创造随机」的过程。两个随机事件相互独立,被我自己强行捆绑了关联。但骰子的随机性,创造了一个「做与不做」的随机性判断,从而给那个场景里的结果以及对自我的人性挑战,带来了一个随机的变化。而我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拥有了一个更佳包容的心态,无论骰子里的数字是让我做还是不让我做,我都更加愿意去接受随之而来的随机性结果。
我们根本控制不了这个世界,我连一枚小小的骰子掷出来的数字都掌握不了,千万不要大言不惭地去抛出什么大概率成功这样的推论。但既然我们什么都掌控不了,那就不要真的试图想去掌控任何人或事,包括自己。
就像这件事情当中,我基于我的认知、知识以及能力,得出一件事情是否可做的理性判断。但我更理性的是,我太清楚了,我自己、我本人的人性上的弱点,才是那个连自己都无法真的掌控的变量来源。
在应对这一点上,甭去真的想能不能克服。简单点吧,扔个硬币,掷个骰子,都更简单、直接且有效。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