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奢望

原创

社交这件事,力度最难把控,少的时候落寞,适当的时候快乐,一旦多了便疲累不堪。

最近这一周,显然是上面说的第三重,社交的强度有点猛烈,猛烈到不想表达只愿意听,听也容易听走神儿,但好奇心却难以再深入半分。

我想,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在诉说着“累”,但它好像又不是熬人的累,它有一种莫名的快乐在,所以它舒服。即便你不想说什么只是听着,你也觉得这是放松的,饶有乐趣的。

我对于这样的社交状态,会上瘾。所以,当又一个人说,高老师我们再一起去吃点什么、喝点什么的时候,尽管我心里在想着要回去休息,身体却很诚实地跟着他们走。于是,独处成了一种“奢念”,只是这份“奢念”感是由我自己创造出来的罢了。

虽然这一周里,有一些东西是多过头了,但还有一些东西总显得不够。

我最近几个月的文章里,“快乐”应该是最高频的词。它似乎来自于新西兰的那一场旅行,让我发掘出来了久违的快乐之感,但当有一天又回到了常规的生活环境里的时候,快乐之处形成鲜明的反差,我才意识到,自己常规的生活里,并不显快乐,虽然,我从来也没真的觉得不快乐。

快乐的感受,也是一种意义上的“主义”觉醒,不妨就把它称之为“快乐主义”吧。

我认为,我们普遍的人,都没有在这一点上真正的觉醒,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是,才有了“人生的意义为几何”这般的发问。

你可能会说,我说得并不对。我也觉得,它可能有失偏颇。但我们仔细想一想,有多少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快乐而快乐,却不清楚什么才是让我们真正快乐的事情。我们总在表象的快乐里沉沦,一旦离开某个瞬时快乐的场景,便又立刻空虚起来。而我以为,快乐之感可以是持久的,甚至是隽永的,它还会提供持续的能量,它赋予了人类活下来的最大意义。

但这都只是道理,实践起来的确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我们多数时候的快乐是依托在花钱之上,而非其他,区别只在于花钱买的是什么。

而我在成年世界里,第一回体会到那种纯粹到极致的快乐,就是两个月前在新西兰库克山脚下看到的那一番美丽的雪景与美好的人。那一刻,我们躺在厚厚的雪层之上,我们堆起了雪人,打起了雪仗。我从来不曾主动让人给我拍照,但那一天,所有同行的伙伴,都成为了我的摄影师。刨去我们包车前往库克山的费用,实际上,这一份纯粹的快乐,一分钱都不需要花。风景是花钱买不来的,玩伴也是花钱买不来的,玩闹的体验,更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我记住了那一份快乐的感受,它在我的生命里太显得独特而珍贵了,所以,我想要在生活里,去攫取更多快乐的可能性。也因此,我赋予了工作更宏大的使命,我要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事实上,这是一种试验,而这种试验,有一些效果,但还未及理想。当然,这哪儿有说的那么容易。但我想在真实的生活里,去发掘更多快乐的体验与快乐的场景,它需要更多代入快乐感受的视角,也需要更多地躬身入局。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