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

原创

说到“底线”,我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坚持,比如说关于给文章取标题这件事情上。

我这个人呢,有点文人的「酸」气,不喜欢太过于直抒胸臆的表达。

所以,我总是无意间,给自己的文字埋藏一些「小心思」,往往标题是第一步。我既希望可以遇到能完全读懂我的人,但我却不希望这条通路走起来那么得”光溜溜”、”赤裸裸”。

有点像写一部剧本杀,总要藏着一些东西,但又希望你能把它挖掘出来。

对于标题的执念,其实也是类似。我的文字尚谈不上什么文学之流,但总是有文学之意趣。因而,我总是愿意在标题处留个白。

然而,这样的「底线」却并不受流量的“待见”。当你翻一翻公众号“推荐”列表,就会发现,「标题党」是一篇文章获得流量的关键。

就比如,昨天因为临时的应酬,时间“捉襟见肘”,所以我的另一个写“钱”的公众号「胡侃」,就直接同步转载了我昨天发的这篇文章《决定命运的骰子》——毕竟,它跟「钱」是有关联。

「胡侃」是我在专业领域,随性思考与写作的承载,你能看到,至少在标题的设计上,「胡侃」更照顾流量的“情绪”。所以,同样是这一篇文章,转载的时候,我换成了另一个标题《我把理财这件事儿,交给了骰子》,也把它当做了一种测试。

到目前为止,后台的数据显示,「胡侃」里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全部来自于公众号公域的「推荐」,而本号的原文的阅读量,则仅来自朋友圈和本号的忠实读者。

因此尝试了一把关于标题的 AB Test,虽然结果的绝对值,无以准确推论,但其中的若干趋势,已然显现。

好在,每一次面临着“流量漩涡”的时候,我的耳边总有个“小人儿”在提醒着自己,回归到我自己写作的本源,不为谁而写作,只为自己舒坦,就好了。

流量终究会逝去,什么能留下来,什么才是值得的。

刚刚读完了纳西姆的风险四部曲之二《黑天鹅》,“后记”里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所有可能被剥夺的东西都不值得他留恋。

这是作者纳西姆形容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的一句话。

他说他「接受失去一切」

我有时候呢,觉得自己太过于「调皮」了。

我对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微妙变化,极其敏锐。不同的人际关系网当中,我对自己的位置变化,有着强烈的感知。

怎么形容呢?可能我的头上有一对无形的“触角”,它们能够扫描到身边发生的多数的能量变化,哪怕它很微小。

而我的「调皮」之处在于,每每有所感受,我都会去创造一个或多个“测试”,或者说是“试验”,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答案很快地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

当然,既然我能给自己贴一个「敏锐」的标签,也就说明,我的「试验」或「测试」的结果,都一一证实了我的猜想。

说实话,曾经,我是无比困扰的。无论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里,这种变化本身,对我而言,通常是疏离的、是负面的。所以当我把“证据”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就会接续带来 Double Kill 和 Triple Kill。

人的心智的起点,都是无比脆弱的,所有的坚不可摧,也都是被淬炼后的结果。

人永远无法独善其身,所谓坚强,总是“受虐”之后,“不得不”之后的事情。

在这个方面,我依然谈不上坚强,因为我内心的质地,总是更柔软的。只是,我发现了“柔软”的另一面,在今年的我身上,开始逐渐显现,我终于开始去「接受」。

当有一个人、有一段关系,渐渐表达离你而去之意,从你以为稳定的关系网络中将要剥离的时候,它就已然不再值得你做任何留恋了。

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读到纳西姆写下的这句话,但我已然有了自己的「接受」与判断。

只是,未及总结。

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没想到,我心底里平静居多,还生出一分喜悦。

但我还是会做一些在旁人看来额外的事,他们说“画蛇添足”,多不值当。我却说,总需要留下来一个「时间戳」一样的印记。尽管,数年之后,我终将不会再记起。

只是,当下不悔,本就值了。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