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什么

原创

昨天,大徒弟给我发了一条信息,问我,每天那么忙,是为了什么?

我说,为了挣钱。

她又问,挣钱是为了啥?

我说,为了花。

于是,我们盘点了起来,最后得出来了一个共识,人挣钱这个事儿,往往是倒逼着自己往前走的。我们其实很少盘算过,究竟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够用的,但我们却总是会被现实的物质压力,每个月的贷款和信用卡账单,推着自己往前走。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幻象”,好像人世间的钱,永远都没有挣够的时候。

聊完之后,我也陷入了她的问题里,在思索着。想起来,十来年前刚大学毕业的那会儿,一个月挣四五千块钱,刨去房租七八百,剩余的比例不算低。刚开始自己挣钱了的时候,总有一种终于获得了自由的感觉,觉得终于不用再跟父母张口要钱了。所以在花钱上,少了以往的自我约束,开始有了一点点的升级。

后来,随着挣钱的金额逐渐上扬,首先便是租房的预算逐年提升。我曾经算过,基本上多年以来,租房的房租占到我收入的比重,一直是很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信号,代表着我的消费意识的进阶变化。

我其实算不得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在钱之上的规划,也不似其他人误以为的那般细致。我只是知道,自己当下的消费水平大概是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从而需要匹配的每个月的收入是怎样的,仅此而已。

所以,当我被问到工作是为了什么的时候,我竟然也答不出来几分。我只是对她说,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存与生活,需要钱,另一方面,工作本身可能是为了快乐——我援引了之前提到过的那个有趣的案例

部分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能是中国人的普遍的悲哀,在钱这件事情上,我们拥有着永远无法填满的不安全感。究其原因,多年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一方面是普遍没有风险意识,或者说普遍将风险自担,另一方面是普遍没有现金流的意识,没有获得被动现金流的渠道。所以,我们不能躺平,不能选择啥也不干,我们只能往前走,不停地往前走。

所以,通过工作获取快乐,这种更高维度和层次的需求实现,往往总是艰难的,因为你总得先解决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金字塔”下面的那几个部分才行。“安全需求”是从下往上数第二个层次的需求,可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在这个底层的需求上有所获得。他们的一生,能满足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就已经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完满了。

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即便父母总会给我他们的答案: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绵延。

我其实很羡慕,因为这成为了他们这一辈子向前走的内核。有时候我就想,人吧,终归不能太聪明,因为一旦聪明了,就会摒弃很多人们历来遵循的道德约束与行为法则,就会发现,那些个道理你不遵循,也不见得生活就没意义。可是吧,太聪明的人,往往难以快乐。反倒是没有什么自我想法,不去跟社会约定俗成的那些条条框框抗争的人,活得更加快乐。

一个人,越追求什么,反倒越不一定会得到什么。人生就是一场充满悖论的游戏,谁能知道谁更爽呢?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