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伙伴聊起来关于所谓“朋友圈经营”的话题,说起来了我们曾经的朋友圈习惯,可以说这一路走来,我们有许多共通之处,也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加有了更多的变化。
说起来,我这人虽然很 i,但我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个羞于发朋友圈的人。只不过起初那些年的朋友圈内容,分为两派,一派是前司的广告,只对前司同事可见,一派是一些酸溜溜的不知所以的文字,再配上一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照片。后者是一种 QQ 空间的延续。有我 QQ 的人,大抵是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我想,那是二十多岁的我,希望被人懂,又不希望那么容易被人读懂。
前司是两种极端,因为工作的极度压榨,带来了另一种生活上的反弹。后来,从前司离职之后,进入到另外两份工作当中,它们对员工的朋友圈没有更多的制约,也因此朋友圈里也少了许多弹性。生活是被对比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少了一个极端的悲苦的映照,也就少了另一个极端的乐趣。
后来,我出国了。出国后的生活是闲散的,我这有生以来,没有过过比在国外留学期间更加规律的日子了。但规律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无聊。那些在国内居住的朋友们眼里新鲜的景色与事情,成为了司空见惯的日常,我便也少了许多分享的欲望,尽管回国后的我,曾无数次想念过那里的碧海和蓝天。
再后来,开始干保险,开始给自己招徕生意,才第一次知道,朋友圈的价值与作用。只是我还是有我无法卸下的“尊严”与“姿态”,我甚至并不愿意跟很多保险业的前辈们一样,颠倒了过来,把朋友圈变成了生活的日常。我希望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分享,即便这个内容是一则广告,也是真的与我或与你相关的内容。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朋友圈里连载“小作文”,我把我初做保险的喜、怒、哀、乐袒露无遗。我那时的想法是,与其去包装一个虚幻而美好的人设,不如展现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自己。那个时候,有不少朋友私下问我:你去讲光鲜亮丽的内容我懂,但你遇到的挫折或者气馁的事情,为什么也要分享?
我说,我做不了假,我骗得过别人,但我骗不过自己。
我想,其实如果你常读我的公众号,也会发现,我会写自己遇到的不好的事情,我也会公开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疑惑,我也会写自己的不足、缺点等等。公众号是更公开的一个空间,我把更多的思考与感受,放到了这里。某种意义上,在展现自我上,我比以前更加勇敢了一些。
可能,慢慢地,人的内心变得更强大的表现之一,就是渐渐不那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眼光与评判。我自然享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也不喜欢别人的谩骂与诋毁。但即便如此,都不打紧,我既然敢写敢发,便意味着无惧害怕。因为凡事都怕真诚。
对于自我人设“包装”一事,它当然有利己的既得利益在,甚至也有意想不到的长尾效应,我自然乐享其成,这一点我并不避讳,也没必要争辩。
只是,我慢慢理解“包装”之含义,并不一定非得偏离本来的自己。只是我的“包装”形式,相对简单,我喜欢展露自己本来的面貌,从各种意义上,从各种我可以凭借的维度上。
我心目中有“四坦”,坦然、坦荡、坦诚、坦率,无论是做人亦或做事,我希望自己知行合一,一以贯之。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