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正义

原创

去看了《恶意》,一部从看预告片基本上就知道在讲网络暴力的电影。陈思诚编剧与监制之下,电影的确增加了不少悬疑的色彩,节奏感上也较为紧凑。部分程度上,我认为这部电影是触碰到当下网络舆论环境的内核的,但观看之余,总觉得有一种虎头蛇尾之感。恶意之恶,不显彻底;个中之善,显而易见。总之,你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但它并没有把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更加赤裸、刻骨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遗憾。

我以为,电影想要表达的另一个主题,跟「一个人的正义」有关系,这是通过晨晨(李庚希 饰)这个角色所想要传达的。而我认为,在这个主题之上,它依然没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这一点上,没能获得更多的冲击或感受。

但我今天的文章,却的确是想聊一聊,究竟一个人的正义是不是正义这件事。

这个话题,跟前段时间我在思考的这个社会并不尊重个体命运的现象,有共通之处。引发我对这个现象关注的契机,来自于CJ的油管频道里对于一些个体的采访、分析和解析。这是我认为的东亚社会的社会性“悲剧”,个体意志需无条件服从集体意志,个体利益必须得为集体利益让步。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用“悲剧”一词,略显偏颇,因为社会里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受益的,苦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人。而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没有完美的政权,没有完美的体制,没有完美的管理,更没有完美的社会。这个世界的发展,向来是需要牺牲一小部分人,来满足更大部分的利益诉求。

而我想说的是,历史往回看,都没毛病,但它不能成为整个社会向前走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就像电影里的社会恶意共识一样,如果把这样一个命题交给任何一个人,大概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给出那个几乎统一的答案。

想必你一定听过公共哲学领域里探讨的那个经典的「电车难题」,你是会选择牺牲一个人拯救一车人,还是选择保护一个人而牺牲一车人?

当年我在奇葩说里,听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也是那个“随大流”的集体利益者,只是这一场辩论,让我开始意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而这个观点切身关乎我们每一个人:一个人的正义当然是正义!

虽然,在很多社会意识的背后,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个体利益的“牺牲者”,但从社会整体意识层面上,是否正视、尊重并给予个体权益的维护机制,这更显重要。

每一个个体,都有独属于TA的“宇宙”,TA的个体命运牵连着的是更多人的命运。而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这些个体们当中的一份子。今日的一些社会议题,我们能站在所谓集体意识的层面去做道德的审判,去做是非对错的判断,可如果,明天的另一个社会议题里,我们成为了其中被牵动的人,我们希望面对的是审判吗?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