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美的事

原创

上大学的时候,周五晚总是社团日。学校里的文科综合楼,坐落在一进大门,广场的北侧。文科楼是很多文科类学科上课的地方,当然也是我们学校历史年头最久的教学楼之一。多数可在室内完成的社团活动,学校社联通常会批复文科楼的教室,供大家使用。所以,周五的晚上,文科楼里常常是很热闹的。

最受欢迎的当然是相声社团每两周一期的相声专场,虽然都是业余选手和爱好者,但每每前来捧场的同学们,却总将文科楼里最大的阶教围堵个水泄不通。

我印象里,学校里没有电影协会这类型的社团,但很多文科类的社团,由于活动内容的“贫乏”,会时不时地“偷偷”在小教室里播放电影,这其中,就包括我在大学期间唯一参与的一家,由我们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我两级的学长创建的「读书协会」。讽刺意味极重的是,我竟然后来成为了这个协会的下一届主席。当然,这是后话,这是另一个故事。

很多活动其实我早已不记得了,但我依稀记得大一的某一个周五晚上,社团里播放了一部电影,叫做《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这部电影没有在国内公映过,但想必很多跟我同龄的朋友,一定看过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讲美国高中生活的音乐轻喜剧,主角们也是通过参加社团的方式,进入到了「音乐剧」这个领域。很多里面的歌曲,到现在依然耳熟能详。

那时我想,原来国外的高中生活,是那么绚烂多彩,而我们的大学却乏味到,连社团活动都只能在荧幕上观看这些远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生活。而这跟我从小到大,曾经有过的音乐梦又有些关系。如果说梦想能照进现实的地方,我相信一定是《歌舞青春》里的那般模样。

大学毕业以后,忙碌的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篇章。那时的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各大流媒体平台也还没有到现在“垄断”的地步。我的业余生活,依然延伸自大学一直以来的娱乐活动——看美剧。当然,它们还都来自于盛极一时、为爱发电的各大“字幕组”,那时想要看它们,还需要强大的“迅雷”以及更加宽的带宽。

初入职场的两年里,算是最被“压榨”的两年。初出茅庐嘛,很自然的场景。但那个时候,谈不上真的对什么感兴趣。不怎么出去玩儿,也没有过旅行的经历,读书和写字的意志也被渐渐封存。平时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充斥着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说句玩笑话,我那几年的足迹遍布了北京各大区域,究其原因也仅仅是因为我几乎所有的周末时间都被拿来“转店”使用。毕竟,那些年里,我的前雇主的连锁卖场,就已经超过了 110 家。

我们这一代人最可悲的事情是,对于「兴趣」的意识觉醒,至少比西方世界的小孩落后了 20 年。这常常是在 30 岁之后,事业发展逐渐稳定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兴趣」尚未萌芽,生活又寡淡无比,能够偶尔滋养自己灵魂的,也就剩下了睡前的一两个小时里或者没有“大促”的周末中,一集接着一集的“美剧时光”了。而那两年里,我翻来覆去在看的,是从第一季到第六季的《欢乐合唱团》(Glee)。

从题材上,它可以算是《歌舞青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翻版”,当然因为剧的容量足够大,它或许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样子。美剧的拍摄,通常一年一季。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剧其实从头到尾拍了有六年的时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当时刚开始看的时候,其实这部剧还没有拍摄完。美国的高中通常是四年,也就意味着,这部剧的后半程剧情里,其实大半的主人公已经进入社会或者步入大学的生活当中了。后来,男主在真实世界里因为「嗑药」在家中猝然长逝,这部剧也就迎来了终局。我记得主创们好像还因此拍摄了“告别集”,而那又是另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了。

那两年,《欢乐合唱团》说是我的最爱,毫不过分。可能是自己初历从学生到职场人角色的转变,再加上自己一腔熊熊燃烧的斗志,二十郎当岁的我正青春,我的很多的能量,也正来自于同样正青春的剧中人。当我看到剧中人因为一件事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因为专注于一件事情而转向了自己的人生时,我不住慨叹,Wow,那真的是一股朝阳般的力量!

当一集连着一集,每每从我的生命里走过之时,我总是兴奋不已,又热泪盈眶!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明明是喜剧,却总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只是觉得,我好喜欢他们,我好羡慕他们,我好想要成为他们。我觉得那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所以,这么多年了,我的电脑换了又换,硬盘清了又清,可只有《欢乐合唱团》的所有剧集,还原封不动地停留在了我的移动硬盘和网盘里,不舍得让它们就此离去。当然,我知道那是另一个世界才会发生的故事,而我的世界里是另一种相反的样子。


从碎片化的内容刚开始涌入生活的时候,我就已经很烦感碎片化的东西了。我不知道这是来自于自己的本能,或者只是因为我初入职场时的训练本身就“碎片化”太重的缘故。所以,今日头条巨火的那些年,我资讯类的 App 一直是凤凰网,而抖音逐渐发力成为人们生活主流的当下,我依然拒绝短视频的侵袭。即便是文字类的媒介,如公众号,虽然我在写,但我也在极力克制和压缩自己与它交互的频次。

王健飞老师在其博客《少读点书,多刷刷抖音吧》中写道,短视频的内容也可以成为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闭环。但它“标题党”的「先决条件」是,你是主动搜索信息与知识一方,而不是被动接受算法成为流量的那一方。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连读书都是“被动”接收信息、难谈“主动”的过程,更遑论像短视频这种短频快的信息源呢。

这么来看,现代人唯一不“碎片化”的专注力的显现,就是还能用整块的时间专注地去刷“碎片化”的内容、接收“碎片化”的信息。

娱乐的碎片化,正在加剧生活本身的“碎片化”。你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看一部你喜欢的题材的电影或是影视剧了?你有多少剧,是通过“二倍速”看完的?你又有多少的影视作品,是“抖音三分钟”看完的?

很荒谬的是,我们处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里,对“碎片化”甘之如饴的过程中,却又不时想要抵抗“碎片化”。更诡异的是,你竟然能在一个宣扬靠“碎片化”变现的大 V 口中听到,对于“去碎片化”、“专注于 xx”的建议。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已然失去了对于维持“专注”与“持久”的耐心与耐性。当然,更重要的一种可能是,「专注」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稀缺资源。长时间没有交集、看不到的时候,便就以为它已经不复存在了。

一个人无法在一件事情上,从头走到尾,就无法看到沿途所有的风景。当车辆走过 31 号界碑,你看到了自己最厌烦的贫瘠的沙地的时候,你是很难再有兴趣再在这条道上再往前走一走。你只想赶紧离开这条道。可你不知道的是,在 50 号界碑的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在 80 号界碑的地方,是巍峨的冰川,在 108 号界碑的地方,是壮阔的雪山。当然,你更不可能知道的是,这条道的终点,是充满另一种“异域风情”的地方。

可这就是我们每天的日常。开启一件事,3 分钟后便忘却了它。一部 2 小时的文艺电影,你说它冗长、节奏慢,一集 45 分钟的悬疑剧,你说它漏洞百出、剧情拖沓,一段 15 分钟的 sketch 喜剧,你说它荒谬无脑、演技浮夸。

任何一个时间尺度的东西,都能用 2 分钟的总结和概述讲解完毕,包括任何一种文艺形式,也包括从喀纳斯到东兴的 219 国道(中国最长国道)上的壮美风景。


你可能很难想象,我这一番肆意的“倾倒”,却只是来自于《喜人奇妙夜》的观后。

喜剧是个高级的艺术形式,这是我这些年来有了更多的生活经历之后的一种感同身受。人类的悲伤是本能的,是自由流淌的,但人类的喜悦却是有成本的。年轻的时候喜欢看悲剧,喜欢 BE 的影视作品。那个时候,没有受过情感的伤,没有经历人世间的苦。但只有痛感是能刺激人的觉知的,当生活里没有的时候,就寄情于虚构的叙事当中。我以前说过,人类的本性里是有“受虐”的倾向的,人是会自发地为自己制造“困难”或“困境”的动物。而只有当一个人真的开始经历伤痛的时候,才会真的意识到喜悦与快乐的难得。所以,年龄越长,我越愿意花点时间,去看看喜剧。只是喜剧这种形式本就讽刺,它透过荒诞的视角与形式,解构的却多数是生命里的苦楚。像是俄罗斯套娃,各番滋味,只在每一个人的心底涌动。

从“一喜”看到“三喜”,我总有我的感动。它们一些来自于剧情本身所折射出的,关于对生活原貌的自我感知。但更多的感动,却来自于“阅尽”生命最美的样子。综艺的好处,不止在于你看到了喜剧节目呈现出的剧情效果和内容主旨,更在于你看到了一个“这样”的节目从想法、到萌芽、到发展、到完善、再到呈现的全部面貌。那种似燃尽生命力量的专注、执着与坚持,是看似微小无比、却最感染人心的地方。当 15 分钟的“小品”落幕的那一刻,是触及灵魂的如打了个“激灵”一样的双重惊喜。这是One shot,没有 NG。一如人生。

这种「心流」体验,跟当年的我看到《歌舞青春》和《欢乐合唱团》时直冲天灵盖的感受,近乎一样。我才意识到,它表现于一件事情当中,却来自于生命本身潜藏的力量。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