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与弛

原创

我一直很喜欢这两个字的对应关系,简单的两个字,其实说的是人生的本态。

我记得,前年跟一个客户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他家孩子取名字,他说,他很想给他取单字“弛”,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松弛地过完这一生。

可能只有我们 80 后的这一代人,是真的能够感同身受,“弛”是一件多么难得且珍贵的事情,但我们很难拥有它。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肩上所担着的,是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还多的东西,我们所面对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变的经济环境,我们所面向的,又是一个完全由不确定性组成的未来。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可能每一个时间周期之下,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对于身处特定历史阶段的每一个个体而言,我们左右不了历史大局,但我们的感受至关重要。只不过,我们只能放下自己的感受,而寄希望于下一代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我们丢下的那个理应松弛的人生。

“松弛感”是前两年非常火的一个词。网络世界总是很极端,人们越难以得到的东西,就越会被放大化,从而引起舆论场的漩涡,让所有人大肆讨论一番,然后又像是无事人一样,回归日常。一切销声匿迹,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

只是,“日常”其实才是那个最可怕的词。日常,意味着政治正确,意味着我们需要服从多数人的利益,意味着即便我们有不舒服,我们也会妥协和摆烂,而放弃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那些有着松弛感的人,代表着他们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可以在最可控的人生单元维度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了足够的自由。当然,很奇妙的是,这个社会对他们对他们既是羡慕的,也是嫉妒的,还有憎恨的。因为松弛感,总是被人们裹挟在摆烂、躺平的字眼里,这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我本人是纯羡慕,因为我自己做不到,或者说,其实我的某一个人生阶段里,是做到过的,只不过当我回归到这个“日常”的环境里时,它还是消失了。所以,我很清楚,松弛与所谓的摆烂和躺平是两回事,松弛是一种包容和接纳万物的心态,翻译成大白话是说,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情绪足够稳定。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病,但我觉得最大的一种,是个人的情绪无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被人看到。昨天,我们团队的伙伴还说,今年是怎么了,为什么接连的两三个月里,会遇到这么多情绪突然爆发的人?这个问题在问出来之前,刚好有一个律师背景的候选人,在下午上课之前,因为一个特别小的事情,“破口大骂”,引来了全职场的注目与围观。

我又一次表达了理解却不认同。我关注于他们,但我本人无能为力,这终究是归因到每个个体自己身上的事情。

我愿意相信,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社会面的“阵痛期”,而它终会过去。过去的形式与方式或许不同,但它总会过去。

最后,我那个朋友,还是没能拗过孩子爷爷的主张。爷爷始终认为,“弛”字太丧,显得没有什么人生追求,人这一辈子不能松松垮垮地过。于是,“弛”最后变成了“驰”。他有些无奈地笑了笑,我却被“驰”字的马字边吸引,陷入了另一番思考。

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里,是不是终究还是缺乏把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人来对待的基因?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