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日的波澜,引来了父亲的关注与关心,恰逢事情处理停当,一切归元,仿若没有来过一样,静悄悄地,竟也给自己增添了许多喜悦。
从事情的处理上来说,这算不得圆满,但我还是觉得高兴,只是觉得我能把这件让我棘手两日的事情处理完,就已经是快哉!
有了昨日里的诸番研讨,帮我厘清了这中间我自己真正迈不过的那个“结”。脑子里面的那根运转的棒子,在像浆糊一样的脑海里愣是搅和一整日,在临近深夜之时,拔了出来,那一刻,那个影响自己判断的关键瞬时自解。原来,真正的问题是出在这个地方。恍然大悟了之后的我,思路便立刻清晰了起来。
只不过,在这之前,我还是紧张的。就像之前自己所述,我最无法掌控与拿捏的,是别人不受控的情绪,而我对于此,仍然无法做有效的预设,我也并不清楚,接下来的沟通,是会平复对方的心绪,还是会再燃起莫名的激愤。
我能拥有喜悦,便证明,事实的结果,自然是好的。在和平之中,这一粒尘埃终于落了地。
再回想与复盘这件事情的时候,却觉得,说它是涟漪可能都算不上,遑论什么波澜之意;要说它是一粒漂浮过的尘埃,反倒是最贴切的形容。只是,在问题解决之前,你无法掌握任何更有效的信息,也无法对一个本不那么熟悉的陌生人做有效的判断,所以,一个小到尘埃里的问题,都可能变成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只是,我有我的启发。
简单地切中要害,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式。纠结于起因,在问题发生时已然失了意义,它只能成为下一次类似场景的提前预演,是为教训。其实事情的起承转合,往往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找到它,分析它、讨论它,问题的解决可能反而会事半功倍。
情绪会放大我们对这个人的错判,Ta 可能是纸老虎,但你却因此误以为 Ta 是个能豁出去的狠人。但当你把一切都戳破的时候,Ta 反而会为自己辩护,说不是这样的,Ta 可没有这么想也不可能这么做之类的话。人类会通过狠话为自己壮胆,但少有人能突破舒适的边界,真的去做“出格”的事情。所以,我显然也是那个错判者,误把“李鬼”当“李逵”。
还有一点,虽然我内心深处的确是逃避这种奇葩而让自己内耗的事情,但自己的难题只能自己解,它不会消失,它甚至还会有隐患,不往前走一步,什么都不会作数。甚至,要不要真的逼自己去面对,且先两说,但往前走的动作,会把解题的难度降低好几分。因为难度往往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来自于主观的畏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估计当下的自己,会在类似的事情上谨慎很多。对我的最大告诫是,做什么事情之前,别给自己埋雷,要提前保护好自己。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