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

原创

先 call back 一下昨天的这篇文章,Labubu 已到手,但我们并不是最后的第一名。但无论从哪一个维度上讲,我们都赢了,既是真正地赢了在场的所有前辈,也赢过了抱着陪跑心态前来“玩票”的自己。

没得第一的过程当中,出了些插曲,它来自于对规则的理解。尽管我们心里清楚,成年中国人的世界里,要留面子,也要有大局观。一个“踢馆”的预备役,把所有“在编”的正规军都干翻了,这事儿说出去总归太过于喧宾夺主。所以,我们既可以说,主办者没有严格按照大家理解的规则行事,主办方也可以讲是我们自己对于规则理解有偏差。

所以,我们在顾全大局之下,先选择了上台领取我们的二等奖——Labubu 与可口可乐联名的盲盒——然后在会后与主办领导的“申诉”里得到了上面后者的答案。

当然,也不得不说,老天待我们不薄。因为我们虽然是第二名,但第一名的 Labubu 水晶球的确也不是我们想要的——从我角度上说,水晶球在闲鱼的溢价只有二十块,而我们的这款溢价翻了四倍多;虽然,我也并不打算真的卖掉。

其实,我并不是要抱怨什么,而是想讲讲,我们最后为什么还是去做了“申诉”。

说实话,如果按照我们常规的职场惯例,遇到“不公”,咽到肚里是常规操作,这也更符合我们这些人的年龄段应当具有的职场情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得了,何必非得去刨根问底呢?

但我还是在群里跟同伴说了一嘴,我觉得这个“第二名”有点窝囊,我能接受有“潜规则”,但无论事前事后,应当对“吃了亏”的人有所交代,这才是常理。

我跟身边的伙伴嘟囔了一句:我接受但我心里不舒服。这是实话,的确是我当时当刻的身体感受。我对面的另一个同事说,不舒服我们就要表达,就要说。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的主张权利的行动。而主张过后,即便答案是“我们对规则的理解有偏差”,我们也立刻使释然了。

我想看到这里的你,也许也会觉得,这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儿,因为一没有真的突破规则,二即便真有规则解读上的“漏洞”,这样的结果也无可厚非。

但我们还是做了,我知道,组里的九个人,没有一个人是真的服气的,但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能接受必须是第二,但不能无缘无故地给我们第二,你得有一个官方的说得过去的解释才行。

我还记得,当最后名次公布的时候,我们九个人都愣住了,连其他组的伙伴也沉默了。当轮到我们上台领奖的时候,我们也定了半刻,又被多 Cue 了一遍,才上的领奖台。

如果是以前的我,会选择接受并忍耐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但当下的我以为,我们每个人既然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第一步就要先照顾到自己的合理情绪与感受,尤其是在有解决通道的时候。

而我为什么又“出头鸟”一般在群里说了那句话,也是因为我发现,大家似乎都在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劝慰自己,第二名挺好的,手里的 Labubu 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一款,但很显然,大家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高兴。而我觉得,我们来参加这一场“聚会”,无论我们的目的或心态是什么,但一定不是为了来给自己添堵的,我们首先要为我们可能的委屈与不甘负责,并给它们找到可以疏通的渠道。

组里有个大哥,前职是警察出身,昨天给我们讲了他在他的分公司遇到过的一件令他不忿的事情,而他的方式,是坚持原则和底线,让应该负责的人履行他的责任。我像是在听一部爽剧,爽的不是结果,而是看到我们身边不乏因为可能的不公、坚持原则而挑战权威维护自己权利或利益的人。

我想表达的是,其实万事万物的第一要点,是要正视自己内心里的真实诉求,这比一切都重要。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体系里,已经缺失了「我如何成为我」的那一部分,而当你有一天真的觉得不对,真的开始有意识上的觉醒的时候,最应当先被自己关照的,只能是自己。而我依然认为,能够做到真正利他的人,能够同理他人命运的人,首先是要能够看到自己,同理自己,不然它只能是个套着利他外壳的伪命题。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